中国牌坊第一村——棠樾村!(2)

2022-10-29 10:00  360kuai

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或者辛酸的故事,这里做一个简述,从出村的顺序看:

鲍灿孝子坊,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 孝子坊

孝子鲍灿生前博学多才,没做到官,但其为母足疾吸脓得愈的孝行感人肺腑,,朝野名士歌颂不休。他的孙子鲍象贤在明嘉靖朝中官至兵部左侍郎(正二品),并屡立战功,皇帝饮水思源,荣封三代,并追赠鲍灿为兵部右侍郎。挑檐下龙凤板上"圣旨",下额镌"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字样。乾隆四十三年(1777)重修。

慈孝里坊,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 慈孝坊

龙凤板上"御制",意谓着该坊乃皇帝从国库里拿出银子建造,足见其规格之高了。

宋末元初,徽州府守将李世达判乱,到处行凶抢劫,当他得知棠樾鲍家有钱时,便将鲍宗岩、鲍寿孙父子抓起来,叛军下令若不交出银子两人杀一个。世代忠良的鲍家不愿助纣为虐,宁死不屈。儿子挺身而出要求代替父死,父亲为了不断祖宗香火,要求放了儿子自己就死。父子争死,慈孝两全,感动了叛军。明成祖朱棣在《宋史.孝义传》中看到了鲍宗岩父子的事迹,曰:"慈孝可风",逐"御制"此坊,后多次整修。乾隆下江南来到棠樾,知道"慈孝里"的典故后,欣然挥笔题"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 节孝坊

这座"立节完孤"牌坊的主人是鲍文龄妻汪氏。汪氏二十五岁丧夫,立志守节。在守节的岁月里对公婆孝顺,并含辛茹苦将孩子扶养成人。儿子长大取得功名后,本想让母亲享清福,不料年仅四十五岁的汪氏长年积劳成疾不幸亡故。为了尽表孝心,儿子多次向皇帝上书,要求皇帝同意自己给母亲立一座节孝坊。"敕建"指皇帝下诏书同意建坊。

聪步亭

过一小桥,为单檐攒尖方亭。"聪"是一种毛色黑白相间的骏马。"聪步"出自《列异记》,汉代鲍子都好义行,曾于路上收葬一无名书生,遂有一聪马随之,任其驱使。后子孙三代俱为朝官,皆复乘聪马。亭名"聪步",表示建亭者存祖道,乐善行义,且有远大前程。文武官在此亭前须下轿下马,以示对祖上尊敬,对朝廷忠心。

乐善好施坊,清嘉庆廿五年(1820)建 义字坊

因多义行善举而达到立牌坊的高规格实属罕见。梁坊上刻"旌表诰授通泰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郎鲍均"。身为盐运使司的鲍漱芳即当官又经商,垄断了当时扬州盐运市场,家中"藏镪百万"、"富比王侯"。嘉庆年间,鲍漱芳为清廷捐银300余万两,粮食10万石,并出资救助灾民,捐银修筑河堤。子鲍均捐修府学文庙、文昌阁、忠义祠等,善举众口皆碑。为光宗耀祖,流芳百世,效仿祖先为自己立坊显荣。可是在这之前祖宗先后建了"忠、孝、节"各两座共六座牌坊,想光宗耀祖唯有在"忠、孝、节、义"的"义"字上下功夫。经朝延中的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安微巡抚等大员纷纷上书请求帝恩,准鲍氏立"义"字坊。皇帝恩准,日后建了"乐善好施"坊。

鲍文渊妻吴氏节孝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 节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