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中国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安徽歙县的棠樾村,"枕山、环水、面屏",是理想的卜居宝地。棠樾原名唐越,徽州人汪华在隋末唐初因功勋卓著,被唐高祖李渊封为"唐越国公"因而得名。后引用《诗经.甘棠》诗句,"蔽芾(茂盛的样子)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草舍)",召伯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异母兄弟,周朝初期的辅佐大臣三公之一,他常在甘棠树荫下办公,称"召公甘棠"。取音和意改唐越为棠樾,樾,树荫之意。
远在南宋时期,棠樾村鲍姓先祖鲍容在徽州府做官时便相中离府城歙县10华里的棠樾村,在村东建了一所别墅,鲍性为村中大姓,另有汪、董、姚、张等姓。
鲍家花园
明清之际四百多年间,徽州鲍氏名臣辈出,盐商巨富显赫江南。鲍氏遂倾巨资在村中修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水圳,祠堂,庙宇,书院,街道,桥梁。祠堂建设一直是徽州村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堂樾鲍氏是徽州鲍氏的一个分支,鲍氏支祠俗呼男祠(对应女祠)。祠堂作为封建宗法制度下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是家族和男人的圣殿。
明隆庆元年(1567),工部尚书鲍象贤集族人建万四公支祠(祀棠樾鲍氏八世祖鲍庆云,鲍庆云排行万四,故名"万四公支祠"),堂名"敦本"。鲍象贤告诫族人:"祠堂所以尊祖,尊祖所以敦睦。至清嘉庆初,经二十四世祖,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与子鲍漱芳出私财重建。
为女性建祠较为罕见。堂樾女祠为鲍氏第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出资所建。鲍启运幼失父母,由其姐抚育成人。为了抚育幼弟,其姐栉风沐雨,终生未嫁。家祠中只奉男主,末女主,经商发达的鲍启运遗命儿子鲍有莱专门修建了女祠"清懿堂",作为对亲人的回报。
牌坊,作为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光宗耀祖,晓谕后人",通常被安置在村落、陵墓、祠堂等建筑群的导入部分。遍布徽州的牌坊是徽文化的缩影,是徽文化的一种物化象征。
棠樾被称为"中国牌坊第一村"。一组牌坊布置在一条曲折有致的村口道路上,从不同角度看上去都是一幅不同构图、变化多端的画面,令人叫绝。
建牌坊不仅要有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这个首要条件,有些性质的牌坊还要"朝中有人",除此之外,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到了明清,棠樾村鲍氏家族已充分具备了建牌坊的一切条件,于是在前后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在村东首陆续建起了风格各异的明清七座牌坊。"忠、孝、节、义"牌坊具全,一连七座,一气呵成,既有不同时代风格的差异性,又体现了整体建筑的同一性,国内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