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多人却将子午谷奇谋当作诸葛亮与魏延矛盾的根本,实际上这是表象,而并非根本,魏延当时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可见,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并不止于子午谷奇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矛盾。
作为武将出身的魏延在带兵打仗这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他所能提出的策略,都是从武将的角度来出发的,从中国传统兵法的角度来说,所有兵法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出奇制胜”,也没啥毛病。
然而,出奇就意味有风险,这都是诸葛亮所不愿意接受的。
作为军师出身的诸葛亮对武将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认为武将不靠谱,所以,无论是治国,还是行军打仗,诸葛亮都有点“重文轻武”。
说诸葛亮“重文轻武”这个提法估计应该是我全网首创说法,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比较雷人,但是你只要看了诸葛亮打仗时候重用的都是什么人,就会认同我说的话。
诸葛亮最信任的人,无疑是马谡,关于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咱就不说了,至于马谡能不能打,咱也不去争论了,咱就说说马谡的职务,马谡之前担任过文官,后来被诸葛亮提拔为参军。
参军这个职务,大概就是现在行军打仗的参谋,这类人物擅长嘴上谈兵,诸葛亮重要马谡的后果就是,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其次信任的人,应该是继承他衣钵的姜维,深挖的话,姜维在魏军的时候,是天水郡参军,对,你没有看错,又是一个参军,诸葛亮看重其才华,在姜维投降后破格提拔。
最后,就是杨仪了,相对于魏延来说,诸葛亮更看重杨仪,为此才有了后面“魏杨之争”,这个咱后面再讲。
杨仪的职务是长史,应该算是高级幕僚,也是文人出身,看看马谡、姜维、杨仪这些诸葛亮最为信任的人,哪一个不是参谋幕僚出身,诸葛亮有如此偏好,其实跟诸葛亮自身出身有关系,毕竟诸葛亮自己就是军师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