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在后来曹丕和曹植的立嗣之争中,崔琰就惹到了曹操。当时曹操在曹丕还是曹植之间举棋不定,于是以密函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种事儿,从来都是烫手山芋,底下大臣们也不敢直接表态。只有崔琰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拥护曹丕。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琰以死守之。”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家曹操是想要秘密商量,让底下人给点意见。崔琰不仅直接表态,更是公开站队。这让曹操非常恼火,世子之争自此便没有了回旋余地,毫无退路,你曹操必须要表态。而且这么一顶春秋大义的帽子扣下来,我岂不是不选曹丕也不行了?
曹操何许人也?出了名的小心眼儿,直接就把崔琰给记恨上了。后来找机会将崔琰下狱,最后迫害赐死。
说实话,崔琰其实挺冤的,当初拥护曹丕他绝对是没什么私心的,单纯的就是遵循古制礼仪。否则凭借自己侄女儿是曹植发妻这层关系他就应该站队曹植,而不是曹丕。但是没办法,谁叫你惹了曹操呢?
而崔氏作为崔琰的侄女,曹植的发妻,随着叔叔和丈夫的双双失势,其在曹操眼中也就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拿来当做立法之典型,再好不过。曹操赐死违反禁令的儿媳,这在老百姓看来,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啊,大家自然会拍手称道。而对于那些富人来说,曹操连自己儿媳都会杀,他们要是违反法令,难道曹操会放过他们吗?
不得不说,曹操这个人是真厉害,其手段虽然有些狠辣甚至无情,但是其起到的作用却是极好。
当然,本质上还是接班人问题,曹植的党羽势力非常大。如果不处理好这个问题,江东刘表,袁绍家族衰败就是先例,干掉杨修是清除曹植的势力,赐死崔氏也是在打压曹植的势力。清河崔氏可不仅仅是崔琰一人,他们可没有崔琰这般讲原则,而没了崔氏这层关系,崔家人还会站在曹植这边吗?
正是如此操作,才让后来的司马家族有机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当时曹丕仙去,如果迎回曹植辅政,历史可能就要重新编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