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停战议和前景如何?多方面进行解析

2025-10-31 09:47  百度

2025 年 10 月 21 日,法国总统府发布的欧盟核心领导层与乌克兰联合声明,将 "以现有接触线为基础实现就地停火" 的提议推向国际舆论焦点。然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随即以 "立场无任何改变" 的回应拒绝该方案,让承载乌克兰民众和平期盼的倡议陷入僵局。这场立场对立的背后,既是俄乌双方对冲突解决路径的认知分歧,也是国际社会维护主权原则与大国战略诉求的深度博弈,反映出乌克兰在战火中艰难求存的复杂处境。

01 立场分野:停火提议背后的诉求差异

欧盟外交官披露的 "12 点建议" 虽未正式公布,但其 "先停火后和谈" 的核心框架,本质上是对《联合国宪章》中 "领土完整" 原则的践行。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及英法德领导人的集体联署,凸显国际社会对乌克兰主权诉求的广泛认同;而泽连斯基政府的参与,更是基于千日战火的人道灾难作出的艰难抉择 -- 持续冲突已造成 1.2 万名乌克兰平民遇难、1000 多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总量缩减超 40%,3400 多所学校和医院被毁,65% 的发电能力瘫痪,近四分之一领土因地雷污染沦为 "生命禁区"。

在西方援助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乌克兰的停火表态堪称 "以退为进" 的生存策略:既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诚意,又为守护剩余领土争取喘息空间。即便处境艰难,乌方仍坚守 "拒绝领土让步" 的底线,这一立场背后,是对 680 万流亡同胞的承诺,也是对被占领土民众的责任担当。

俄罗斯的拒绝则源于自身战略考量。拉夫罗夫在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话中强调,"冻结战线将让乌克兰获得重整军事的时间窗口",实则反映出俄方对战场态势的判断 -- 目前俄军控制顿巴斯地区约 89% 的领土,凭借兵力优势形成军事胁迫。俄方主张停火需 "正视冲突根源",但其所谓 "根源" 却回避了对乌克兰主权的尊重,本质上是双方在 "主权平等" 与 "战略安全诉求" 上的不可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