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聪明的慈禧太后偏偏没找旁人,就找了这位皇亲奕訢。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瓦解了咸丰皇帝的临终安排。对此,史书的介绍很是简略:咸丰皇帝过世后,慈禧太后派人回京联系奕訢,之后,自己提前回到北京部署,最终,将这八位大臣依次除去,不仅将自己生命得以保全,还使得自己的政治生涯得以延续。
因为,慈禧太后手中有最有利的武器就是咸丰皇帝的唯一继承人同治帝。其实,也注定了慈禧在后宫的地位基本无人可以撼动,只是差了一个头衔罢了。而咸丰皇帝也很清楚这一点,害怕她会以生母的身份拿捏新皇帝。所以,才会有“二印”的设计,东、西两宫各拿一枚。此外,大臣们更是打压她,希望从名分上削弱她的势力。
可见,咸丰皇帝应是很了解慈禧的脾气,才会设防。但是,他却低估了慈禧的野心,更是没有想到,慈禧会联系奕訢,彻底开始了自己的布局。
同治初年,奕訢以议政王的名义主持朝政实握相权。随后,慈禧太后掌握帝权把持朝政,出现了帝、相、后并存的政体。其实,这种以两太后、同治帝、奕訢之间构建的三角政治格局,既有临时稳定的因素,还有着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为,慈禧和奕訢之间在达成某种默契的同时,也潜伏着另一种难以消除的权力矛盾。直至1865年,慈禧太后以奕訢不守礼仪之名,取消了其议政王的名号,收回了相权。到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慈禧太后一宫“垂帘”,独揽朝政。
这是不是就导致了后来晚清的极度黑暗?
但让人有点想不明白的是,明知道慈禧太后有种种不是,就是没有人敢反对她。而清皇室不是没有人,大家难道真的就这么甘愿臣服于她?所以,只能说后来的清廷养着一帮软骨头,看历史,换做其它朝代,皇叔早就自个当了皇帝,还会去听一个女人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