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韩德让,大名鼎鼎的萧太后会不会成为武则天第二(6)

2022-12-25 07:39  360kuai

所以在武则天暴露出野心和权欲以后,唐高宗李治虽然数次打算废后,但几经权衡之下仍然选择了放手和默认,所以后人将李治对武则天的放纵归结于“妻管严”其实是没有道理的。耶律贤的选择相较于李治就容易得多,因为萧绰虽然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干和一定的野心,但对比武则天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此耶律贤非但没有限制萧绰的权力,相反主动出手予以协助——保宁八年(公元976年)耶律贤下诏此后凡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着为定式”(《辽史·卷八·本纪第八》),在事实上追认萧绰与自己同权。从此辽国的国事均由萧绰独立决策,耶律贤最多是“予闻”,从不加以干涉。

乾亨元年(公元982年),耶律贤病逝,遗诏嫡长子耶律隆绪即位,耶律斜珍和韩德让为顾命大臣,但凡军国大事均由皇后一言而决。此时的耶律隆绪仅有12岁,辽国的部族势力强大又桀骜不驯,一年不造个几次反都算是给皇帝面子。值此主少国疑之际,正是他们搞叛乱的大好时机,萧绰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装作可怜巴巴的样子试探大臣。

结果她的这般做作之举差点把韩德让、耶律斜珍给气乐了:

“后泣曰:‘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韩德让进曰:‘信任臣等,何虑之有!’于是后与斜轸、德让参决大政,委于越休哥以南边事。”(《辽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一》)

——你萧绰名义上刚从皇后晋为太后,事实上谁不知道在这10多年里你一直是辽国事实上的主宰?此时的萧绰不但执政经验丰富、手段老辣,而且心腹死党遍布朝野内外,政权军权无不在握,谁敢在这个时候搞事情,那纯粹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

事实也没有任何意外,萧绰很快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因为没有任何人敢于“寻衅滋事”。

不过辽国的情况北宋却不清楚,而且那些文官士大夫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想当然的自行脑补。于是他们认为辽国必乱,此时正是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

“自国家伐太原,而契丹渝盟,发兵以援,非天威兵力决而取之,河东之师几为迁延之役。且契丹主年幼,国事决於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雍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