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君王选择嫡长子为继承人,而非贤明的儿子(3)

2024-02-26 15:03     360kuai

言下之意是:这么好的宝座,竟然要轮到一个愚笨无知的人来坐了。

如果庶出的儿子,年龄比嫡出的儿子大,该怎么办呢?那就遵循第二句话,“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就是说,即使庶子比嫡子早出生,只要嫡子还活着,那么庶子也没有继承大权。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共生育了17个皇子,后来继承皇位的永琰排行第十五,年龄很小。在永琰以上,还有许多年长的哥哥,如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但他们母亲的身份是皇贵妃,而永琰母亲的身份是皇后(死后追封),因而永琰最终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嘉庆皇帝。

《春秋公羊传》对“立子以贵不以长”进行了解释:“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一言蔽之,“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如果有人以“贤明”等为标准,破坏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那么是会遭到非议的。

隋文帝杨坚一共有5个儿子,均为嫡子。最初,杨坚立嫡长子杨勇为皇太子。可后来,杨坚以杨勇“品德不修,骄奢淫逸”为由,废除了他的皇太子身份,改立嫡次子杨广为皇太子,让许多大臣感到不可思议,纷纷上奏,请求杨坚收回成命。

无独有偶,在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了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获得了继承权。虽然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但他获得继承权的方式,一直为世人诟病。

古代以“嫡出”“年长”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而非以“贤明”为标准,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毕竟,“嫡出”“年长”是两个客观、硬性的标准,可操作性很强,而“贤明”就是一种很主观的说法,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标准。以“嫡出”“年长”为标准选择继承,有利于皇位(王位)稳定地传承下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