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朱元璋从军前做过和尚,他自己也认为这段经历不光彩,便不允许别人再提起。所以,对那些跟“僧”字音近的字特别忌讳,甚至,一些毫无关联的词,都会被朱元璋认为是嘲讽他的过去。
有人上表时,用了“取法象魏”,他将“取法”和“去发”进行了强制关联,随即起了杀意......
其实,分析朱元璋的心理,应是一种严重的自卑。
试想一下,连自己的过往都不愿意正视,便可看出他对曾经的“职业”是多么的“厌恶”。不过,如果了解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没准就能躲过一劫。
郭德成是和朱元璋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建国后拒绝做官。后来,二人在一起喝酒,郭德成酒醉失态,披头散发,还趁着酒劲说:“剃了光头,那才叫痛快。”这个“光”字可是朱元璋的大忌,酒醒之后,郭德成真的剃发做了和尚,这才保全了性命。
可见,朱元璋的忌讳太多,很多字都不能用。
所以,有些大臣在汇报工作时,为了保命,干脆很多事都不敢提了,这可是非常影响工作的事情。于是,有礼部官员壮着胆子恳请皇上下一道诏令,让大家心中有数哪些字或词不能用。对此,朱元璋采纳了这份意见,设计了一份谢恩表的格式。
于是,朱元璋颁布了《表笺定式》和《进贺表笺礼仪》,并让翰林学士刘三吾等起草《庆贺谢恩表笺成式》,对此进行了规划。当时,朱元璋设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它应避忌讳”的规则,意思就是:如果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中的同音字。
这样一来,后来发生的因一个“字”被杀的大臣就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