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社会组织与耶律阿保机建国(6)

2023-11-21 17:02     360kuai

关于《辽史》所载涅里"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学者多不相信,或认为是阿保机时事。《辽史》卷32《营卫志》遥辇阻午可汗二十部条:"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并前八部为二十部。三耶律:一曰大贺,二曰遥辇,三曰世里,即皇族也。二审密:一曰乙室已,二曰拔里,即国舅也。"卷34《兵卫志》:"大贺氏中衰,仅存五部。有耶律雅里者,分五部为八,立二府以总之,析三耶律氏为七,二审密氏为五,凡二十部。"《辽史》的编纂者在《辽史》卷63《世表》中提到:"耶律俨《辽史》书为涅里,陈大任书为雅里,盖辽太祖之始祖也。"证明耶律俨《皇朝实录》与陈大任《辽史》对耶律阿保机始祖的译名不一样,耶律俨译写为"涅里",陈大任译写为"雅里"。据此,上引《辽史》卷32《营卫志》应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卷34《兵卫志》当出自陈大任《辽史》。两种不同来源的史料,而且是迄今所知《辽史》最重要的两个史料来源,皆记载涅里(雅里)"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恐怕此记载不能轻易否定。卷32《营卫志》接下来提到:"其分部皆未详;可知者曰迭剌,曰乙室,曰品,曰楮特,曰乌隗,曰突吕不,曰捏剌,曰突举,又有右大部、左大部,凡十,逸其二。"这段话显然是元史臣所加,说明耶律俨《皇朝实录》和陈大任《辽史》,皆未对"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作具体说明,故元史臣作如此推测。

据《辽史》卷33《营卫志》,阻午可汗重组契丹八部时,迭剌、乙室为一部,共有六营,突吕不、突举为一部,共有三营,乌隗、涅剌"同营",品、楮特"以其营为部",如前所述,"营"即石烈,则此时契丹大贺氏八部仅残存出自五个部落的十二个石烈。出自迭剌一系的石烈有六个,占半数,因此涅里才有实力拥立可汗。所谓"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就是在重组八部时,涅里将"三耶律",即曾任可汗的大贺氏、现任可汗阻午所出自的遥辇氏,以及涅里自己所出的世里氏,分至七个石烈中,将与"三耶律"通婚的两个宗族"二审密",分到另外五个石烈中。就是以曾经掌权和现在掌权的部落权贵宗族及其姻亲宗族分别控制现存的十二个石烈,在此基础上,构建契丹人新的八部组织。

《辽史》卷32《营卫志》:"大贺、遥辇析为六,而世里合为一,兹所以迭剌部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云。"大贺氏、遥辇氏分别控制六个石烈,而世里氏只控制辖懒益石烈。据《辽史》卷1《太祖纪》,阿保机平定诸弟之乱时,"六月辛巳,至榆岭,以辖赖县人扫古非法残民,磔之。甲申,上登都庵山,抚其先世奇首可汗遗迹"。此"辖赖县"即霞濑益石烈。阿保机家族以奇首可汗为始祖,"奇首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亦有石刻资料印证,《耶律羽之墓志铭》:"其先宗分佶首,沠出石槐", "佶首"即"奇首"。涅里划"分地"时,自然不可能将其始祖的居住地划给其他部或石烈,显然都庵山一带也在霞濑益石烈的"分地"之内。由此可见,诸弟之乱基本上是在迭剌部霞濑益石烈的"分地"内进行的,参之《辽史》卷37《地理志》龙化州:"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可证龙化州一带亦是霞濑益石烈的"分地"。

上述在霞濑益石烈境内的地名,祖州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石房子村,也有学者认为祖州城在今巴林右旗东北庆州白塔北瓦仁乌拉山辽庆陵东北约250里的查干浩特城,但祖州的辖境约当今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的一部分,则无疑义;龙化州古城位于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西孟家段村村北;都庵山在乌里吉木伦河上源以北,更可能是在科右前旗的海勒斯台郭勒和乌里吉木伦河上源之间。据此,自巴林左、右旗至奈曼旗,即今老哈河与西喇木伦河合流处以西,及此以北至科右前旗,皆为霞濑益石烈的牧地。这也就是《辽史》卷32《营卫志》所说:"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霞濑益石烈控制的地域几乎占契丹故地的一半,而且处于西喇木伦河流域的核心地带。由此看来,涅里任由大贺氏、遥辇氏控制六个石烈,而自己只控制一个石烈,但在划分牧场时,涅里是将西喇木伦河流域的优质牧场统统留给了自己宗族所在的石烈。这才是"迭剌部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的最根本原因。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