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包拯并非黑脸 老嫂比母的故事根本不是发生在他身上

2021-09-22 07:19     360kuai

说起宋朝的包拯、包公、包黑子、包大人,现今的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说是妇孺皆知也不算夸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包公就是古今清官的代名词。

(剧照)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的故事颇为丰富。一千多年前包拯去世后,他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宋人最早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元代时,统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杂曲里大量包公戏开始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种,其中涉及包拯断案的就有十一种之多。

历史上,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罪行的真实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则把其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演绎了一出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令人百看不厌。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包公戏”久演不衰。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戏剧舞台和影视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带着某种理想化色彩的包拯形象。

一些人心目中的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

包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都大不相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勾画有一弯新月。这一脸谱已经成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拯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绝对够神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