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包拯并非黑脸 老嫂比母的故事根本不是发生在他身上(3)

2021-09-22 07:19     360kuai

包拯之所以能在从宋代开始,就被朝野内外广泛好评,主要是因为她不但为官廉洁执政,严明执法,替百姓说话,也因为他为人磊落,不结朋党,不避权贵。

如此一位磊落爱民清官,不论“黑脸”“黄脸”还是“白脸”,包大人都是百姓心中的“正义脸”、“清官脸”。

在戏曲演绎及民间传说中,包公被世人传颂的主要故事,主要是他任开封府尹时怒斩贪官、为民除暴、爱民如子;再就是他的立志经历,即由身世坎坷、相貌丑陋的“包黑子”,受“嫂娘”力助成才,最终成为刚直不阿的“黑脸包青天”。

事实上,关于包拯小时候作为家中的独苗被“嫂娘”抚养成人的情节,属于张冠李戴。

包家真实“嫂娘”的原型,实是包拯的大儿媳妇崔氏,被嫂子抚养大的则是包拯的次子包绶。史料介绍,崔氏与包拯的长子包繶在一起只生活了两年,包繶便去世了。死的时候,留有一个遗腹子,后取名包文辅,不幸的是,包文辅也早年夭折。崔氏没了丈夫也没了孩子,包拯不忍看她孤苦一辈子,便决定将她“回宗”,允许其再嫁。然而,崔氏却当着包拯的面发誓:“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拒绝改嫁。

史料记载中,包绶幼名包綖,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享年48岁。

包拯有这个儿子时已经59岁,孩子的生母是包拯身旁侍妾孙氏。但包绶还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了。多亏包拯的大儿媳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第二年,也就是在包公60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晚年得子的包拯自然高兴异常。但在包绶五岁时,包拯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包拯不想让侍妾年轻守寡,借故又将包绶的生母孙氏遣返回家,包绶便由崔氏代为抚养。崔氏待他形同己出,疼爱异常,懂事后,包绶也“以母礼侍之”并称之为“嫂娘”。

包绶自幼虚心好学、知书达礼,一举一动,酷似包拯。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宋仁宗亲自前往灵堂吊唁,他看到灵前的包綖只是个五岁的小娃娃,衣着打扮极其朴素,环顾包家摆设也与包拯的身分相去甚远,禁不住一阵鼻酸。为了照顾包公后代,仁宗赐予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包绶为太长寺太祝,使得包绶成了朝廷“荫补”制度的受益者。

包绶九岁时,包公夫人董氏病逝,此后包家便由“嫂娘”崔氏为主。包绶成年后,崔氏一手作主为包绶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不料张氏早逝,崔氏再次主婚,给包绶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成婚之后,崔氏又派人到开封一带寻找包绶生母孙氏,最后将孙氏接回合肥,让包绶亲生母子团聚。

(“包公赔情”剧照)

“嫂娘”崔氏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她去世时,包绶正在开封担任国子监丞,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连夜奔丧回到合肥,为其披麻戴孝,犹如对待生母一样。

成年后的包绶也做到六品官员,亦如其父一样清廉从政、爱民如子、广受赞誉。但后世人们很避讳他的出身。特别是文学作品为追求完美,觉得像包拯那样的清官只能有一个正妻,很难接受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竟也是有妾室之人。所以经过不断演绎,便把发生在他次子包绶身上的往事移花接木,“嫁接”到了他身上,借此塑造更加完美无缺的“包青天”。

大概谁也不知道包大人对这个移花接木“安错了辈份”的养育情节怎么看。但这个故事至今仍在感动无数人。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