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唐朝历史的节度使制度:三大弊端注定了唐王朝的覆灭(2)

2021-07-11 16:30     调侃历史

但有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府兵制也难以继续运转。府兵得不到等额的田地,承担免费兵役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勉强征调的府兵不仅不足额,还日益超期服役。这些状况又反作用于府兵制,加速了军籍的逃亡和制度的崩溃。到了唐朝中期,各地向都城足额提供宿卫皇宫的府兵都做不到了。唐玄宗时代,朝廷正式下令停止征发宿卫府兵,相当于默认了府兵制的失败。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出钱招募士兵,组成雇佣兵部队,称为募兵制。除了费钱外,募兵制效率更高、兵员素质未必比府兵低,很快就成为了主流。内地提供的府兵枯竭后,朝廷允许将领自行募兵。边将往往就近招募流民,或者招揽周边少数民族为兵,逐渐掌握了边关部队的兵权。

除了兵权之外,节度使还掌握了财政大权。在府兵制时期,因为军队花费低廉,所以中央朝廷能够供给。但实行募兵制后,朝廷开始无力承担高额的军费,不得不在边关展开大规模的屯田,就地保障供给,或者允许边镇开展商贸活动,维持军队开支。于是,营田使、屯田使等经济职能的使职出现,最初由地方刺史兼任,但很快就在实践过程中被节度使左右,最后干脆由节度使兼任。边镇也发展成了驻军、屯田、商贸和手工业为一体的综合体。

最关键的一点是,节度使掌握了行政权。随着边关实力的强大及人口的增加,行政问题也随之增加。尤其是边镇大多都是跨州联郡,跨政区的行政协调工作增多。唐朝设置了采访使、处置使等使职,专门处理边区的行政事务。此时,节度使已经壮大为边区最强大的存在,加上大量行政事务没有军队的配合解决不了,最后节度使干脆兼并了采访使、处置使等职务。另外,节度使往往一开始就有刺史职务。如此一来,节度使以州刺史为本职,身兼军事、财政、行政等要职,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