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虽说达成关税协议的时间很早,但实际上结果并不算太好,保留了10%基准关税不说,还有20%关税只是暂缓,并非取消。
这种情况下,这20%关税的谈判无异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但7月15号,贝森特亲口放宽了这20%关税的谈判时间,表示可以继续延期。
在美国加紧对全球的关税战时,为何偏偏对我国再次言和?
关税大刀为何对中国"手下留情"?
七月的华盛顿与中国一样热浪惊人,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面对彭博电视台镜头,抛出一句令人心生凉爽的话:"别担心8月12日这个日期。"
关注这件事的人都明白中国日期的含义--中美之间20%暂缓关税的到期时间,在这个日期之前,中美本应该再有一场相关的谈判。
时间越来越近,就在全球紧盯中美关税休战90天缓冲期倒计时之际,美方突然主动"拆引线",暗示了其在谈判上的灵活性。
而就在同一周,特朗普政府却对柬埔寨、老挝等国挥起40%关税大刀,甚至威胁巴西"50%重税"。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操作,让人不禁追问:为何对华关税战的火药味突然淡了?难道真如传闻说的那样,这场四年博弈,中国用硬实力逼退了美国的"纸老虎"?
7月的关税战场硝烟弥漫,美国接连祭出杀招:柬埔寨服装被课36%重税,巴西大豆面临50%关税封锁,欧盟汽车零件税率飙至25%。
甚至于对俄罗斯,美国直接掏出了100%的关税制裁,誓要逼迫俄罗斯停止对乌克兰的进攻,背后的次级关税也隐隐指向中国。
一场针对中国供应链的"曲线围剿"看似气势汹汹,所有国家都在等着美国在对中国示好后的回马枪。
然而戏剧性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放风"中美谈判态势非常良好",还急着在8月初赴第三国密谈。
当全世界都以为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是隔山打牛对中国动手的时候,贝森特却再次展现善意。这记"软拳"背后,是特朗普政府难以启齿的困境。
4月对华125%关税攻势发动后,中国出口数据反而上演"魔幻反转":对美出口暴跌34.6%,总出口额却逆势增长4.8%。
东盟、中东、欧盟市场迅速补位,将中国对美贸易依赖度压至10%以下。更让白宫心惊的是,中国稀土管制令一出,美国军工生产线立刻"窒息"。
原来挥舞关税大棒的手,早就被稀土产业供应链的锁链捆住:中国稀土精炼技术不仅先进,成本还极低,更拥有全球唯一的稀土全行业产业链。
"围堵中国?先看看越南工厂里的中国设备、墨西哥组装线上的浙江零件!" 一名跨境贸易律师点破玄机。
美国猛然发现,所谓"去中国化"不过是场幻梦,东南亚转口贸易中高达60%的附加值仍流向中国。当关税利刃砍向越南时,疼的却是苹果和特斯拉--这些美企的"避税跳板",瞬间成了砸向自己脚面的巨石。
一场大型翻车现场
时间拨回四个月前,那时的特朗普在"解放日"演说中,豪言对华加征125%关税,仿佛胜券在握。
谁知中国反手一记"对等加税",把贸易战打成"硬脱钩"。美股应声暴跌,标普500单周蒸发10%市值,而A股节后低开高走,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信任票。
这场博弈彻底暴露了美国的战略软肋,特朗普原想复制1985年逼日本签《广场协议》的经典戏码,却忘了中国手里握着王牌。
永磁稀土元素、光伏组件、锂电池等行业的全面产业链条,是美国需要的,不可替代的重点领域。
更绝的是,中国在关税战上的道行,并不比特朗普低多少。东莞玩具厂通过马来西亚保税区更换包装,凭原产地证明将关税从300%压至8%。
而华为在菲律宾借RECP规则避开美国的狙击,也证明了特朗普的关税大炮,终究轰不垮千丝万缕的全球产业链。
美财长的"芯片拼图游戏"
"这都是拼图的一部分。"贝森特谈到中美谈判时,用了个精巧比喻。而最关键的"拼图碎片",此刻正躺在加州圣克拉拉的实验室里--英伟达H20芯片。
7月15日,美国政府突然批准该尖端AI芯片对华销售许可,黄仁勋连夜接受央视专访官宣喜讯。
芯片解禁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美国需要中国两类"硬通货":稳定稀土供应以维持F-35战机生产线,以及开放新能源市场拯救特斯拉的库存危机。
而中国要的不仅是关税下调,更是要打破"转口贸易枷锁":美国实施的应对上述中国借用漏洞避免关税行为的措施。
但美国对越南转口商品设40%门槛,却愿与中国讨论30%主关税,实质已默认"直接贸易"更符合自身利益。
这场博弈的终局渐露真容:8月后中美综合关税大概率锚定在20%甚至更低的程度,既满足特朗普"对选民交代"的面子,又保住中国制造利润的里子。
至于所谓"芬太尼关税"?早在五月谈判中就已悄然消失,这个"毒丸条款"溶解的速度,比在华盛顿街头放一块冰的融化速度还快。
当贝森特对着镜头说"谈判态势良好"时,白宫椭圆办公室的关税计算器仍在跳动,背后是对中国妥协损失大量金钱的不甘和无可奈何。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从125%的虚张声势,到30%的务实回调,再到8月谈判的主动延期,美国早已在关税战的拳台上暗自认输。
这场博弈的胜负,不单体现在出口数据或税率数字上,更刻进全球经济秩序的重组中。
中国用一场"硬仗"证明了,美国一直以来积极推动的贸易谈判也可以不是强权的恩赐,而应该是平等实力的对话。
当未来史学家回望2025年夏天,或许会记下这耐人寻味的一笔--不是中国接过了美国递来的橄榄枝,而是美国终于学会,在紫禁城的台阶前低头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