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唐朝历史的节度使制度:三大弊端注定了唐王朝的覆灭

2021-07-11 16:30     调侃历史

提起唐朝,有很多必须要提的东西,比如《隋唐演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李白杜甫、武则天,同样,节度使在唐朝的历史中也是一个必须要提的词语,这项贯穿唐朝历史的制度,最终亲手将制度的创始者推向了坟墓。

节度使制度的创立,根本原因是军事需要。在唐朝前期,唐王朝取得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的胜利,震慑了周边各民族,将大唐王朝的疆域一扩再扩。但是,军事胜利不比文化融合,仅仅依靠武力并没有消灭周边游牧民族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游牧民族内心的敌对心理。

到了唐玄宗年间,唐朝的武力扩张已经达到了极限,大唐与周边民族关系开始越来越紧张,从东北的契丹到西南的南诏,唐军基本上陷入了少数民族的半包围。因此,唐王朝也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化为战略防守。起初,唐玄宗在防守最紧张的陇右、河东和幽州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到了开元十年,唐朝驻守边疆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六十万人。随着军事战略的转变和外重内轻格局的形成,唐朝的兵源、后勤及军事管理等制度随之改变,最终滑向了藩镇割据。

兵、财、权

节度使制度的第一个弊端,就是允许节度使可以自行募兵。唐朝实行的兵制是府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的百姓不缴纳赋税,不服地方徭役,专门负责当兵。他们编入额外的军籍,称为府兵。府兵制源于魏晋时期的世兵制,在北周时期定型,唐朝将之改良推广。本质上是朝廷用均田和免除其他负担,来换取军籍百姓的世世代代当兵。理论上讲,府兵制既可以免除广大百姓常征服役之苦,又可以极大减轻官府的军费,还可以防止野心勃勃的将领拥兵自重,堪称理想的兵制。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