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印度称作“三哥”,并非现代发明,背后的屈辱历史让人心情沉重(3)

2023-12-26 08:02     QBQ的三土兄

把印度称作“三哥”,并非现代发明,背后的屈辱历史让人心情沉重

20世纪之初,西方画家笔下上海街头的印度巡捕和电车,两者均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标志。

这个称呼的出现,与印捕数量逐年持续增长有关。1902年,整个上海的印度籍巡捕和司阍刚过百人。到1906年,仅印捕就达到201名。此后短短4年内,再次猛增至468人,翻了一番。其中,1907年工部局首次专门招聘来华印捕,起初甚至想招录1000人,因经费不足首批只招募了250人。至此,印捕已成为英国殖民者守卫和管理租界的重要力量之一。由于人数增多,当年印捕甚至申请在其聚居的宝兴路附近建锡克教谒师所(当时华人称为“红头阿 三”总会),其2层楼房至今仍保存完好。公共租界还专门成立了印捕巡骑队,经常在重大活动或公开场合作为仪仗队使用。到后来,甚至上海阔人雇佣印度人作为仪仗或保镖也一度成为风气,借以体现权力与地位。头缠红布的印捕形象成为当时上海的一道特殊城市景观,变成了公共租界的一个符号象征。甚至马路旁边漆成红色的消防栓,也被老百姓戏称为“红头阿 三”。

把印度称作“三哥”,并非现代发明,背后的屈辱历史让人心情沉重

1905年12月,上海群众因抗议英国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火烧老闸巡捕房。图为手执大棒参与弹压的印捕。

把印度称作“三哥”,并非现代发明,背后的屈辱历史让人心情沉重

1910年,一名印捕骑着白马招摇过市,鞍垫上的“SMP”即上海工部局警察局的缩写。

由于印捕和印度司阍人数较多,又经常抛头露面,市民时常有所接触。而遭到印捕粗暴对待、发生冲突的情况更加常见,早期的印捕多半只会简单英语,与华人也语言不通,执法方式更是野蛮粗暴,动辄手执大棒,驱赶和殴打华人,让民众倍感屈辱。特别是少数印捕知法犯法,甚至在执勤时公开抢夺路人财物,更是引起上海市民对印捕和印度人群体的反感。1884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干脆将此类行为上升到对整个印度种族的批评:“其民长而黑,蛮野成性,不知礼仪廉耻为何物……然吾于此益见印人之不仁矣。”1913年上海《滑稽杂志》刊登有打油诗一首:“面目模糊同黑炭,须髯倒卷裹红头,蠢如牛马供驱策,立在人前不识羞”。在当时中国社会对印捕和印度人群体持有强烈负面印象的情况下,“红头阿 三”这样的蔑称就开始在百姓中流传起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