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印度称作“三哥”,并非现代发明,背后的屈辱历史让人心情沉重

2023-12-26 08:02     QBQ的三土兄

在国内网络上,只要看到“三哥”或“阿 三”的字样,网友们大都会会心一笑,因为它们是中国人熟知的对印度或印度人的代称。这个称呼自然带有一定贬义,但倒是挺符合这个国家部分民众又蠢又萌还爱占便宜的性格,用的时间久了,看见这两个词,甚至马上会联想到浓浓的咖喱味。

把印度称作“三哥”,并非现代发明,背后的屈辱历史让人心情沉重

“阿 三”是“红头阿 三”的简你。图为1910年公共租界的一名印捕,身穿夏季制服,随身佩有转轮手枪。

“三哥”是“阿 三”的引申,但将印度人称为“阿 三”并不是网络时代之后才有的,这一名称至少有120年左右的历史了。实际上,它起源于“红头阿 三”这个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历史名词,本来是近代中国人对上海公共租界的印度巡捕的蔑称。就它的来历而言,作为中国人并没有什么光荣可言,反倒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屈辱象征之一。

把印度称作“三哥”,并非现代发明,背后的屈辱历史让人心情沉重

1900年,正在押解4名中国囚犯的印捕,木枷与手铐的组合体现了东西方制度的融汇。

印度巡捕是英国维系其在华租界殖民统治秩序的工具之一,是殖民主义霸权的展示与象征。上海引入印度巡捕始自19世纪末。此前租界当局虽成立巡捕房,但巡捕只有欧洲人和华人充当。1883年,义记洋行经理何利德率先提出招聘印度人担任巡捕、管理交通,但这一建议没有获得工部局董事会通过。中法战争爆发后,为防止租界出现混乱,1884年8月,工部局决定临时从香港招聘6名印度人,在静安寺附近巡逻,为期3个月,后陆续增加到16名。由于试用期间各方均比较满意,董事会决定继续聘用,并于次年将其改为常备制,执勤范围也从静安寺一带扩大到整个租界,担任交通管理、巡逻、守卫监狱及工部局等重要公私机构等任务。自此租界巡捕房除西捕、华捕外,又增加了印捕。随后,上海的一些洋行、银行、旅馆、工厂也开始雇佣印度司阍(即门卫)。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