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舞弊什么下场?考生斩首,主考官杀头(5)

2021-09-03 20:16  军武次位面

在明朝初年发生的“南北榜案”中,其实并无人作弊,仅仅因为中举者皆为南方人,就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再加上胡蓝党案的影响,主考官或被发配,或被凌迟。之后,明朝一直施行南北分区考试,以求南北方考生录取人数不致失衡。

▲雍正年间,河南学政俞鸿图因小妾泄题被判腰斩,写了七个惨字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天府(北京)和江南乡试均爆出“窝案”,特别是顺天府的考试,由于考官收贿,考场秩序混乱,甚至可以相互翻阅试卷。被揭发后,顺治帝大怒,受贿考官被斩立决,家产没收,家族被流放尚阳堡(铁岭)。

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江南乡试中,江苏省历年成绩最好的苏州只有13人被录取,同时却有多名不学无术,文理不通的盐商子弟榜上有名,苏州考生非常愤怒,认为考官必定有问题——试卷都是他们改的,成绩也是他们定的,肯定有串通!

于是,一千多名苏州秀才聚集到南京,把财神像抬进了府学衙门,放在孔子像旁边,然后用写着“卖完”二字的白纸,糊住了江南贡院牌匾上的后两字,成了“江南卖完”,所以俗称“卖完案”。

康熙帝听闻密奏后下令追查,果然发现了考生吴泌、程光奎行贿考官并请人代考,副考官赵晋、王曰俞、方名等收受贿赂,暗中调换试卷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