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重的还在后头——广东肇庆考生罗鸿禩招供,他为了中举,找到时任兵部主事的同乡李鹤龄,约定在文章固定位置写上某些文字为暗号,批改时即可知道这是罗鸿禩的卷子。
▲串通考官,后果严重
只是这位同乡没有被选为当年的考官,于是李鹤龄便又托给了被选为同考官的同事浦安。浦安没当回事,满口答应。所以,尽管罗鸿禩的卷子很糟,但浦安还是将卷子推荐给了主考官柏葰。但柏葰觉得卷子水平太差,将其打入副榜。
浦安一看,老同事托的事没办成,于是就向柏葰的老家仆,同时也是老朋友靳祥求情,一直深受柏葰信任的靳祥把自己的主人一通忽悠,竟然说动了柏葰,用已经“中式”的考生刘成忠的卷子相替换,结果罗鸿禩中了顺天乡试第238名。事后,罗鸿禩向李鹤龄支付了500两银子,浦安得了300两,柏葰分文未得。
如果没有平龄案拔出萝卜带出泥,落榜的刘成忠恐怕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十年寒窗竟然输给了几百两银子和“关系”,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清朝科场条例
真相大白后,剩下的就是处罚问题。按清朝法律,科场犯罪一律死刑,所以李鹤龄、浦安等人被处死没问题,但柏葰实际上并未受贿,只是抹不开同僚的面子,而且他是一品大员,文渊阁大学士,“副国级”干部,又是两朝老臣,要不要下狠手?咸丰帝一时拿不定主意。
关键时刻,肃顺提出,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至关重要的渠道,必须严刑峻法,重罚舞弊,“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咸丰帝最终决定,以“交通嘱讬,贿卖关节”的罪名,处斩了柏葰,行贿的罗鸿禩也被砍了脑袋。
此案牵连之多,处死级别之高,均为罕见,柏葰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因科场案被处死的正一品大员,另有数十名官员受到了革职、充军、流放、罚俸的处罚。
▲涉及科场,慈禧也不敢把政敌定的案子翻过来
4年后慈禧发动政变,肃顺等人被清洗后,有人想给柏葰翻案。慈禧经过衡量后表示,柏葰舞弊事实明确,虽然量刑过重,但“不能论无罪”。有此重拳打击舞弊的案例,清朝的考试系统干净了很多,“科场清肃,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