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舞弊什么下场?考生斩首,主考官杀头(4)

2021-09-03 20:16     军武次位面

所以,我们不能只记得火药、指南针,科举同样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是中华文明软实力的体现。不过,科举制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前提是要保证公平,一旦失去公平,科举也就和察举没区别了。

▲明清时期,反作弊措施已经非常严格

破坏公平的行为就是作弊,因为参加科举考试一旦成功,收益实在太大,难免会有人铤而走险。作弊的手段有很多种,有的走“技术流”,比如夹带、替考、冒籍,有的走上层路线,贿买考官,打通关节。

反作弊的办法也在升级,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出现糊名、锁院、搜身、磨勘、易书、审音、结保、回避等手段来防止作弊。到了清朝,甚至连考生用的毛笔和篮子都有限制。

考生一旦作弊被抓,处罚非常严厉,除了当众枷号打板子,还要被脸上刺字,发配充军,一辈子都完了。如果作弊得逞后被发现,那就直接杀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广西秀才岑照花了300两银子找人代考,居然中了举人,被揭发后立即处斩。

相比之下,买通官员的“上层路线”危害更大,因为这种行为不仅让作弊者占了便宜,更会让制度“烂根”,所以历代统治者对此高度重视,哪怕政治再黑暗,官场再烂糟,对科举公平的维护仍然不遗余力,对犯事官员的处理之狠,有时候甚至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