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中国军队最缺的不是白刃战能力,而是大炮和炮弹(3)

2021-04-27 13:57     熊熊之火

在1938年底的编制中,作战军理论上要编制一个炮兵团,而大部分作战师的炮兵营则被弱化为了迫击炮营,全师所辖之迫击炮仅为18门。

由于当时中国无法生产山野炮,进口的火炮大多配置于独立炮兵部队,故而在作战军中编制炮兵团其实也是镜花水月。

实际上当时绝大多数的作战军只有一个炮兵营,勉强能装备几门山野炮,而迫击炮当时国内可以生产,作战师倒是能基本用迫击炮填充炮兵编制。

当时所比较特殊的为专门列出的"攻击军",其倒是实编一个炮兵团,这样的军有四个,即第1军、第2军、第5军、第74军,这几个军除了军属炮兵外,师属炮兵也有少量山炮。

因此,在抗战中期,绝大多数中国军队的师其实是只有迫击炮的,此外其他关键的武器数分别为步枪2500支、轻机枪172挺、重机枪54挺,编制则从原先的2旅4团制改为3团制。

由于吃空饷的因素存在,当时拥兵只有五六千人、而武器数尚不充实的师大有所在。

再加上一些师长们害怕遭受损失后编制被取消,因此抗战中期、后期,国内战场的作战师常常不能抵御日军一个大队的进攻。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失败后,余部退入印度的部分被改编为新1军,新1军所辖之新22师和新38师大大强化了炮兵。

其师级炮兵辖有2到3个炮兵营,既包括美制75毫米山炮,也有美制105毫米榴弹炮,此外驻印军总部还直辖155毫米重炮团和105毫米榴弹炮团,重炮火力大大增强。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