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中国军队最缺的不是白刃战能力,而是大炮和炮弹

2021-04-27 13:57     熊熊之火

说起抗日战争来,很多人对日军的白刃战能力印象深刻,网上关于日军白刃战的描述及相关影视作品也很多。

不过大家其实忽视了一个问题,日军当时对中国军队优势最大的是炮兵。也恰恰是因为其炮火优势,对中国军队的威胁和杀伤最大。反过来说,由于中国军队炮兵处于绝对劣势,甚至于根本没有,以至于在防守作战中难以支撑,而在进攻中也很难发挥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一共有182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46个独立旅。师这一级建制的部队是广泛存在的,在当时的实力统计中也常以若干师为标准。

然而,尽管当时中国军队中的作战师为数不少,其配置的炮兵却是十分寒酸的。

当时中国军队的步兵师编制中,理论上是有一个炮兵营的,而实际上真正能够有实编的却不多。

以当时中央军基本编成的20个调整师为例,勉强配齐了师属炮兵营,每营的编制是12门75毫米口径火炮。

当然有的师炮兵实力稍强,有的则稍弱。

如在京沪(南京、上海)战场上参战的36师有山野炮18门,会战期间消耗炮弹7622发;而在南口参战的89师有山炮12门,战役期间消耗炮弹1274发。如果考虑到京沪作战的时间跨度是南口战役的数倍,其能得到的师属火力支援强度是相当的。

36师、89师这样的部队属于中央军中的精锐,除了师属山炮外,往往还装备有少量战防炮或20毫米小炮,而在步兵营级则配置2门82毫米迫击炮。

当然,这样整齐的编制在中央军中也不普遍,如74军所属51师,其最初装备的就只有几门老式的克虏伯75毫米炮,也有的师连这样的炮也没有。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