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日记的美军士兵,去往前线前,向父母告别。他的母亲哭个不停,父亲喝得酩酊大醉,拍着桌子怒骂:“这是一场该死的战争!应该让决定战争的混蛋们去尝尝炮火的滋味!”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士兵有唯二愿望,一是放5天假,到日本去消遣,二是在前线干满10个月或者12个月,抑或是在后方干满更长一段时间,便换班回国。下士查尔斯•H•戈顿,密西西比人,在美军中担任班长。有一天晚上,戈顿带队到志愿军占领地域执行巡逻任务。走在途中,突然报务员跑到跟他跟前对他说,连长刚才打电话,通知你就地停下回返连队,明天就送你回国。
在这种制度下生长出来的士兵,是绝对打不了胜仗的。如果一支军队的士兵,不把从战场上回家建立在胜利的基础上,那么这支军队就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名士兵所表现出的厌战情绪,在美军中绝非个例。美第13工兵营B连列兵格罗夫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乘船回国了。与他同行的很多士兵,厌倦了战场上无休无眠的炮声,志愿军冷枪冷跑使他们胆寒,他们乘船离开战场的时候,头也没回,再也不想看到这个令他们绝望的地方。唯独格罗夫回头望了又望,他在回忆文章里说,他回头望,并非留恋不舍,只是想确定一下他们所乘的船没有调头回到绝望的战场。
上甘岭战役前回国的美军士兵是幸运的,就像格罗夫。那些没有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美军士兵,总是不停地谩骂美军指挥官。美军31团士兵惊呼上甘岭是屠宰场,是可怕的地狱,他们大骂团长摩西。他们愤然认为,摩西是疯子,只会坐在地堡里,用望远镜看自己的士兵送死的把戏。
美军士兵厌战,是丧失战力最根本的原因,李奇微和范弗里特都知道,对一个丧失勇气的士兵或者一支军队,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其恢复信心。但他们没能办到,他们的继任者也没能办到。为了激发士兵战斗精神,美军竟然将597.9高地2号阵地取名“罗素峰”,罗素的全名为“简•罗素”,是美国的一位艳星,美军多数士兵在进攻的时候嘴里都喊着她的名字。我实在难以想象,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联军”到底是由一群怎样的士兵组成,这样的士兵组成的军队,焉能战胜秉怀家国大义的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