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2025-10-21 13:28  头条

2023年,一个让世界媒体都颇为兴奋的"历史性时刻"到来了。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印度的人口,终于在数字上超越了中国,正式加冕"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一时间,"龙象之争"的叙事再次甚嚣尘上,"印度世纪"的呼声不绝于耳,仿佛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印度,即将复制甚至超越中国的经济奇迹。

然而,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出现了。

面对这份"世界第一"的贺礼,印度国内却显得异常低调,甚至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焦虑。

这不禁让人纳闷:为什么同样是超过14亿的人口规模,在中国这里,它就成了驱动过去四十年经济腾飞的"人口红利";而在印度那里,却越来越像一颗威胁社会稳定、随时可能引爆的"人口炸弹"?

从"红利"到"炸弹",这一字之差的背后,印度到底差了什么?

"红利"的真相:从"人"到"人才"的惊险一跃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戳破一个最流行的神话--"人多力量大"。

这句话,在农业社会或许是对的。但在现代工业社会,它完全是错的。

真正的人口红利,从来都不是指"人口"本身,而是指"受过教育、有纪律、能够参与现代化大生产的有效劳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然人",锻造成"人力资源"的能力。

而这,正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完成的最惊心动魄、也最容易被外界忽略的"惊险一跃"。

这一跃,中国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普及教育,扫除文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文盲率超过80%的国家。

正是通过一场持久的、深入到田间地头的扫盲运动,以及后来雷打不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国才培养出了数以亿计的、有基本读写和计算能力、懂得遵守纪律的产业工人后备军。

他们,才是"世界工厂"的第一块基石。

第二件,是解放妇女,让劳动力翻倍。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口号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它将占人口一半的女性,从"三从四德"的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规模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

在2019年,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高达68.6%,而同年,印度的这个数字,只有可怜的22.5%。

这意味着,中国几乎将自己全部的人力资源都动员了起来,而印度,则有近一半的人口,被闲置在家中。

第三件,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通过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将亿万人民的目标,统一到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大叙事上。

这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社会凝聚力和执行力。

正是这三件大事,让中国成功地将"人多"的压力,转化为了"人才"的优势,最终引爆了经济奇迹。

印度的枷锁:被"三大毒瘤"锁死的年轻身体

反观印度,它拥有同样年轻、甚至更年轻的人口结构,但这些年轻的身体,却被三颗根植于其社会深处的古老"毒瘤"死死锁住,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

第一颗毒瘤,是种姓制度--"流不动"的血。

尽管印度在1947年独立时,就从宪法层面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这套运行了数千年的等级体系,依然如同幽灵般无处不在。

它规定了你能从事什么职业,你能和谁结婚,你住在哪个社区。

婆罗门天生高贵,首陀罗世代为农,而"不可接触者"的贱民,则连影子都不能玷污高种姓的人。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扼杀了社会应有的流动性。

它就像给整个国家的血液循环系统,设置了无数个血栓。

最有才华的头脑,可能因为生为贱民而被埋没;最急需劳动力的工厂,可能因为种姓歧视而招不到人。

当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时,"人口红利"就成了一个笑话。

第二颗毒瘤,是宗教矛盾--"凝不成"的心。

如果说种姓制度是垂直的撕裂,那宗教和族群矛盾,就是水平的撕裂。

在印度,多达2亿的穆斯林与其他宗教群体,尤其是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源远流长。

2019年,莫迪政府强行通过《公民身份修正案》,为来自邻国的非穆斯林非法移民提供公民身份,却唯独将穆斯林排除在外。

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火药桶,引发了席卷半个印度的大规模骚乱。

一个内部时刻在"打架"的国家,无法形成建设的合力。

大量的社会资源、政府精力,都被这种无穷无尽的内耗所吞噬。

第三颗毒瘤,是土改缺失--"扎不下"的根。

这是印度制造业无法起飞的根本原因之一。

印度从未进行过中国式那种彻底的、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

土地高度私有化,且产权分散。

这导致任何一个大型工业项目,在征地环节都会陷入一场噩梦。

一条公路、一座工厂,可能需要和成百上千个"地主"进行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谈判。

"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工厂连地基都打不下去。

没有工厂,就无法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去吸纳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上千万年轻人。

冰火两重天:当"世界工厂"遇上"世界办公室"

正是因为被这"三大毒瘤"锁死了发展制造业的道路,印度走上了一条看似"聪明"的捷径--跳过工业化,直接发展服务业。

凭借着英语优势和廉价的IT人才,印度成为了"世界办公室",承接了大量来自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务。

这条路,让班加罗尔等城市一度光鲜亮丽。

但它的致命缺陷在于,它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且门槛极高,与印度庞大的、低素质的劳动力人口完全不匹配。

一个软件工程师,或许能养活自己。但他无法像一个大型工厂那样,养活成千上万的流水线工人。

而中国,则老老实实地走了那条最笨、也最扎实的"世界工厂"之路。

我们用"三来一补"起家,用衬衫和玩具,换来了第一桶金和宝贵的工业化经验。

这条路虽然辛苦,虽然被西方嘲笑了很久,但它创造了海量的、低门槛的就业岗位。

正是这些岗位,成功地吸纳了从农村涌入城市的数亿劳动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汗水,改变了命运,也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两条不同的路径,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2024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一锤定音:由于就业率持续低迷,印度正在"浪费其人口红利"。

这才是"红利"与"炸弹"的最终分野。

没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没有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去扫清那些封建残余,再多的年轻人,也无法自动变为红利。

他们只会因为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希望,而积聚成一股足以摧毁一切的怨气。

这,或许就是印度"纳闷"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