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大换新,1959至1978年出生的朋友们赶紧看过来,这事儿可得上心

2025-10-21 15:45  网易

近期,全国多地公安机关纷纷发出提醒,一个特殊的换证高峰即将来临。那就是首批有效期为20年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期满,众多居民需要更换新的身份证。


第二代身份证自2004年开始启用,按照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身份证的使用期限依据年龄区域有着明确的划分。对于未满16周岁的居民,身份证有效期为5年;16至25周岁的,有效期是10年;26至45周岁的,有效期为20年;而46周岁以上的居民,则拥有长期有效的身份证。


如今,第一批换证的正是那些在26至45周岁之间领取身份证的朋友,他们出生在1959年到1978年之间。以一位1965年出生的居民为例,他在2004年时39岁,领取了有效期20年的身份证,到了今年就需要换证了。

除此之外,在2014年领取身份证且当时年龄在16至25周岁的居民,以及2019年领取身份证且当时未满16周岁的小朋友,也面临着换证的情况。


各地公安部门考虑到换证人数众多,特意提醒居民尽量错峰办理。正常情况下,居民可在身份证有效期满之日前3个月内换领。但由于此次换证居民数量庞大,部分省份为了缓解换证压力,调整放宽了换领期限,允许居民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就着手申请换领。

比如在一些大城市,像北京、深圳等地,预计换证人数众多,相关部门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通过社区宣传、线上通知等多种方式,告知居民换证的时间节点和注意事项。


在办理方式上,如今也为居民提供了多种便利。很多省份都开通了网上办理渠道,像上海的"随申办"小程序,居民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按照提示步骤上传相关资料,如本人近期免冠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就可以完成换证申请的初步流程。湖南的"湖南公安服务平台"公众号也有类似功能,方便当地居民足不出户办理换证业务。


户政部门现场也设置了自助办理的机器,这些机器就像一个个智能助手。居民来到户政大厅后,走到自助办理机器前,机器的屏幕上会清晰地显示出操作指引。

居民首先将自己的旧身份证放置在指定位置进行身份识别,然后根据屏幕提示进行指纹采集、照片拍摄等步骤。机器还会自动检测照片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会提示居民重新拍摄。整个过程简单便捷,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


当然,传统的户政窗口办理依然存在,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网络操作或者更喜欢面对面交流办理业务的居民来说,他们可以选择到户政窗口,由工作人员耐心地为他们办理换证手续。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居民的身份信息,确保换证信息的准确性。

在收费方面,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普通换证工本费为20元/证,如果是身份证遗失或损坏补领的,则需要缴纳40元/证。公安部门在制证完成后,会及时通过短信通知居民,让居民能够第一时间知晓自己的身份证办理进度。


领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居民到受理业务的户籍室领取,当居民收到制证完成的短信通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携带好相关的领取凭证,前往户籍室,工作人员会认真核对信息后将新身份证交到居民手中。

另一种是选择邮寄服务,居民在办理身份证的时候,如果选择邮寄到家,就可以省去前往户籍室的麻烦,但需要自行支付邮费。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选择邮寄方式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他们只需在家中耐心等待快递员将身份证送到手中即可。


身份证过期后,会对居民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影响。在交通出行方面,买不了火车票、汽车票,这可能会让居民的出行计划受阻。想象一下,一位商务人士因为身份证过期,无法购买前往外地洽谈业务的火车票,可能会错过重要的商机。

在购买车险时,也需要身份证信息,如果身份证过期,可能导致车险无法正常购买,在车辆出现意外情况时,就会面临理赔困难等问题。还有在其他一些需要身份证的场合,如办理银行业务、入住酒店等,过期的身份证都将无法使用。


从这个二代身份证换证高峰事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和矛盾点。

首先是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与应对高峰需求的矛盾。换证高峰时期,大量居民集中前往户政部门办理业务,这对户政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尽管部分省份采取了放宽换领期限等措施来分流人群,但仍然可能出现户政部门工作人员人手不足、自助办理机器数量不够等情况。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平时就做好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储备,例如根据当地居民数量和年龄结构,提前预估换证高峰时的业务量,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数量和自助设备数量。同时,在高峰来临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办理效率,以更好地应对居民的换证需求。


其次是科技进步与居民接受程度的差异。虽然网上办理和自助办理机器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部分居民对这些新兴的办理方式不太熟悉或者不太信任。一些老年人可能更习惯传统的户政窗口办理方式,他们对手机操作不熟练,对网上办理流程感到困惑。

这就要求社会在推广科技化办理方式的同时,也要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例如,可以在社区组织专门的培训活动,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机进行网上换证申请;在户政大厅安排志愿者,帮助那些不太熟悉自助办理机器操作的居民顺利完成换证流程。


再看居民个人信息安全与便捷服务的平衡。在身份证换证过程中,无论是网上办理还是现场办理,都涉及到居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存储。如何确保这些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不被滥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投入和管理,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比如,对网上办理平台进行加密处理,防止黑客攻击;对户政部门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规范他们的操作流程,防止因内部人员疏忽导致信息泄露。


同时,居民自身也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在办理换证业务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不随意将身份证号码、照片等信息透露给他人。

还有地域差异与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虽然身份证换证实现了"全国通办",本地异地都可以办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户政部门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发达地区可能在网上办理平台的建设、自助办理机器的配备等方面更加先进,而一些偏远地区可能相对滞后。这就需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发达地区可以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分享给偏远地区,促进全国范围内户政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例如,通过线上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偏远地区的户政部门工作人员学习发达地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经验,提升当地的服务水平。


在现代社会,身份证作为居民身份的重要标识,其换证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政事务,更是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居民个人,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适应变化,共同努力,以确保换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不受影响,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换证过程中感受到公共服务的便利与温度,也让社会在应对类似事务时能够更加从容、高效地运转,为构建更加和谐、便捷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