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入华40年曾在车市呼风唤雨
7 月 22 日,中国汽车江湖传来一声叹息--三菱汽车正式斩断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纽带,同时按下该合资公司发动机业务的暂停键。这记利落的 "转身",宣告着这家在华深耕四十载的日系车企,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的舞台。
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疾驰的滚滚车轮,三菱汽车坦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经过对在华战略的深度审视,最终选择了终止合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迭代速度如同闪电,我们必须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中,难掩无奈。
这场告别早已埋下伏笔。7月2日,原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悄然换上 "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的新招牌。工商信息显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老股东已悄然离场,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则全新入局,股权的新旧交替,为这场终章写下前奏。
从整车生产到核心发动机业务,三菱汽车在华的生产版图彻底清零,一个时代就此画上句点。
回望三菱在华的四十年,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外资车企奋斗史。上世纪 80 年代,三菱借着发动机技术合作的东风,叩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大合作平台,让其发动机成为众多自主品牌的 "心脏",一度占据国产车型三成份额,在车市中呼风唤雨。
90年代,帕杰罗/V33 等进口车型凭借强悍性能,成为公务车市场的 "宠儿";1996年,北京吉普投产的帕杰罗Sport,更是让三菱的越野基因深深烙印在消费者心中。然而,2000 年的 "刹车油管事件",如同一块暗礁,在其品牌信誉的航路上埋下隐患。
2006年,三菱与广汽集团携手,在长沙筑起广汽三菱工厂。欧蓝德、劲炫等车型国产化后,迅速俘获消费者芳心,2018年销量飙升至14万辆的巅峰。彼时,长沙工厂投资超50亿元,4000多名员工在这里挥洒汗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