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遭7国围攻 外交部接下“挑战书”

2025-11-28 13:43  头条

七国集团(G7)在加拿大举行的外长会议上,突然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抛出了一份火药味十足的联合声明。

这份声明不长,但字字诛心,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军力增长和核武器库快速扩大"的"不安",并居高临下地呼吁中方"提高透明度",以证明自己维护地区与全球稳定的意愿。

这不啻于一封公开的"挑战书"。

在许多观察家看来,G7此举充满了颠倒黑白的傲慢,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围剿。

面对七个世界主要工业国的集体发难,世界的目光瞬间投向了北京。

次日,2025年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没有丝毫回避,正面接下了这份"战书"。

林剑的回应冷静而犀利,他首先表明中方的严正立场:对G7声明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直斥其罔顾事实。

紧接着,林剑开始摆事实,讲道理。

他强调,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中国的记录是无可指摘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

在核政策上,中国更是全球五个核武器国家中,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

中国的核力量规模,始终克制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低水平。

林剑抛出了一个让所有在场记者都竖起耳朵的问题:

G7为何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G7声明对美国应承担的核裁军特殊优先责任闭口不谈,对美国耗资惊人的庞大核武库更新计划和在欧洲部署的"核共享"政策避而不谈,更对美英澳通过"AUKUS"联盟向无核国家澳大利亚转让武器级高浓铀这种"赤裸裸的核扩散"行径视而不见。

这一招,直接点中了G7的"命门",也彻底撕下了其"和平卫士"的伪装。

林剑的言下之意清晰无比:在指责别人之前,G7是否应该先照照镜子,问问自己的领头羊--美国,正在做什么?

最后,中方明确划出红线:台湾问题是内政,不容干涉;东海、南海局势总体稳定,不容挑事;乌克兰危机中,中国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所谓"中方递刀"纯属栽赃。

这场隔空交锋,迅速在全球舆论场发酵。

中国的反击之所以如此有力,因为它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抓住了G7内部最根本的矛盾和最虚伪的软肋,一招出手,便让这个看似团结的"富国俱乐部"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矛盾的G7

要理解G7为何会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向中国发难,就必须看清这份声明背后隐藏的深层动机。

这并非一次心血来潮的挑衅,而是G7,特别是其欧洲成员国,在深刻的战略焦虑下,一次精心计算却又充满无奈的豪赌。

当前的G7,内部早已不是铁板一块。

早在今年6月的G7领导人峰会上,各方就因如何对待俄罗斯、是否没收俄海外资产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提前离场,峰会连一份传统的联合公报都未能发表,其内部分裂可见一斑。

而本次外长会上,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一句"将美国的安全和保障放在首位"的表态,更是让欧洲盟友们心头一凉。

这句话被普遍解读为,美国将逐步减少对乌克兰的投入,准备将战略资源集中用于应对其所谓的"印太挑战"。

这对于深陷俄乌冲突泥潭、难以独自承受巨大压力的德、法等欧洲国家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乌克兰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超过40%的能源设施被毁,无数民众在严寒中挣扎,每日停电长达十几个小时。

面对如此困境,G7紧急凑出的1300万英镑援助,简直是杯水车薪。

在此背景下,欧洲国家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如何将已经决定"战略东移"的美国重新"拉回"欧洲战场?

他们想到了一个屡试不爽的"老套路":捆绑中国。

通过在声明中渲染中国的"威胁",将台海问题与乌克兰问题强行挂钩,制造一种"今天若不遏制俄罗斯,明天中国就可能统一台湾"的危机感,以此警告美国:放弃欧洲,你在西太平洋的霸权也将岌岌可危。

因此,这份对华强硬声明,本质上是欧洲国家递给美国的一份"投名状"。

它们试图通过在涉华议题上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来换取美国继续在欧洲投入资源,保护它们的安全。

这既是一种战略献媚,也是一种无奈的"自保符"。

然而,他们似乎高估了这张"中国牌"的效力,更低估了中国外交反击的智慧。

谁在"透明"的幌子下玩火?

当G7要求中国"提高透明度"时,中国外交部则用一连串无可辩驳的数字,反过来要求G7,特别是美国,先做到真正的透明。

这场围绕"透明"的博弈,将西方的双重标准暴露得淋漓尽致。

G7指责中国"快速扩大核武库",但现实情况是,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的数据,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大约在400多枚的水平。

而美国呢?

其拥有的核弹头数量超过3700枚,其中处于部署状态的战略核弹头就有1770枚,数量是中国的数倍之多。

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庞大的核武库面前,仅仅是"零头"。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G7对中国的最低限度核威慑感到"不安"时,美国正在推进一项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核武器现代化计划。

根据公开预算文件,美国计划在未来30年内投入高达1.7万亿美元,对其"三位一体"核力量进行全面升级。

这包括:用400枚更先进的"哨兵"洲际导弹取代"民兵3";用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取代"俄亥俄"级;全面换装具备核打击能力的B-21战略轰炸机。

仅在2026财年,美国为国家核安全局"武器活动"申请的预算就同比增长了25%。

甚至,为了应对所谓的"地下战略目标",美国还提前制造出了B61-13新型核弹,其爆炸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20多倍。

一边是计划投入上万亿美元,不断扩大自身本已遥遥领先的核优势;另一边,却是对每年几百亿美元的援乌拨款犹豫不决,斤斤计较。

面对乌克兰民众在严冬中的绝望,G7国家仅仅凑出1300万英镑的"应急款"。

这种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幅极其荒诞的画面:一个超级大国宁愿花费天文数字去磨亮自己的"核大棒",也不愿拿出九牛一毛去帮助一个正在流血的盟友。

中国的反击,正是将这笔账算到了明面上。

它向全世界发问:一个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核武库,并且还在不惜血本更新核武的国家,有什么资格要求一个奉行最低威慑、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提高透明度"?

一个对其盟友的核扩散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集团,又有什么道德制高点来谈论"全球稳定"?

这一招,精准地打在了G7的七寸上。

它让G7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困境:如果继续炒作"中国核威胁论",就必须回答全世界关于"美国为何疯狂扩核"的质问,其双重标准将更加深入人心,信誉彻底破产。

如果就此偃旗息鼓,则等于承认之前的指责是无理取闹,不仅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更会得罪那个它们极力想要拉拢的盟主--美国。

归根结底,G7此次的行动,是其在全球实力比重从巅峰时期六成跌至四成后,依旧沉迷于"规则制定者"幻觉的又一次战略误判。

世界早已不是那个由少数国家说了算的时代,多极化的浪潮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