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是正确的:此战打出了蜀汉的浪漫和骨气,不打蜀汉就亡了

2025-08-31 17:02  搜狐

刘备伐吴是正确的:此战打出了蜀汉的浪漫和骨气,不打蜀汉就亡了

刘备在三国历史中的英勇与决策总是备受争议,尤其是他在伐吴之事上的决定。我们并没有史料证明诸葛亮在刘备发动伐吴战役之前曾坚决反对,事实上,诸葛亮在战败后的感叹反而让人更加深思。他曾说:"章武二年,大军败绩,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番话的意思是,如果法正(法孝直)还在,他一定会劝刘备不要进攻东吴,而在东吴战役中的失败,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军事顾问所导致的。

事实上,刘备在出征吴国之初,战况并不差。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在章武元年秋天集结大军,准备伐吴。当时,孙权主动遣使求和,但刘备怒不可遏,拒绝了孙权的求和请求。在初期的战斗中,吴国的将领陆议、李异和刘阿等人分别在巫山和秭归一带屯兵,而吴班、冯习则带领兵力突破了敌军防线,稳住了阵脚。即使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刘备仍然表现出强大的决心,尽管在军事布局和战略上,仍显得有些不够完善。

从《三国志》卷三十七和卷三十二的描述来看,诸葛亮的遗憾实际上并不只是因战败而感到失望,而是对战前战略规划的缺失表示深刻反思。他认为,刘备的失败并非必然,陆逊作为吴国的年轻将领,并非无敌,蜀汉完全有机会利用适当的战略扭转战局。其实,陆逊的原名是陆异,这也说明他原本并不是一个突出的人物,但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逐渐崭露头角。

许多史学家总喜欢用"成败论英雄"这一标准来评价刘备的伐吴决策,认为他在夷陵之战后的失败让伐吴之举成了大错。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备若选择放弃复仇,吞下关羽被杀、荆州丧失的屈辱,蜀汉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恐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刘备没有对孙权出兵进行回应,他是否会被后人评价为软弱无能?这在当时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

实际上,刘备伐吴的决策与"借荆州"这一说法无关。荆州一直是刘备争取的地方,在曹操夺取荆州后,刘备才在赤壁之战后重新凭借自己的力量夺回了一部分。刘备对孙权的荆州政策并没有采取"借"的形式,而是在一系列的交换中重新划定了各自的边界。此时,孙权对于荆州的侵占是直接违背了之前的协议,刘备并没有得到他应有的权益,最终他也不得不采取行动。再者,刘备在与孙权的交涉中,并未完全"借"或"还",而是通过不断的谈判与孙权达成了相对平衡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