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广场的巨型屏幕上滚动着"我们人民"的宪法序言,而下方拥挤的抗议人群则高举"不要国王"的标语--这一幕在全美2700个地点同时上演,勾勒出美国近代史上最复杂的政治危机。
"不要国王"游行
截至10月18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18天,这场因预算僵局引发的停摆,如同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最终引发了席卷全美的"不要国王"抗议浪潮。
近700万民众走上街头,创下美国史上最大规模单日全国性抗议纪录,而特朗普总统用一段AI生成的"空投粪便"视频作为回应,更是给这场政治风暴火上浇油。
由于两党在移民政策、医保拨款和军事开支等关键议题上互不让步,联邦政府自10月1日起部分关闭。
随着停摆进入第三周,约8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关键机构运转受阻。
纽约市聚集了超过10万人,加州圣迭戈的海边聚集了2.5万名抗议者,他们手持"关税是对我们征税""要社会福利,不要富豪减税"等标语,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政治风景线。
这场抗议的规模令人震惊--700万参与者远超今年6月创下的500万人纪录,显示出民众不满情绪的急剧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抗议活动不仅发生在大城市,还深入了许多传统上支持共和党的小城镇,反映了不满情绪的广泛性。
特朗普的所作所为
特朗普总统在竞选时发表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演讲,但重返白宫后兑现的却很少,而且,他不仅以总统令的形式大规模裁剪拆解美政府机构,还多次不经州长同意就部署国民警卫队。
更引发争议的是,他要求司法部起诉政治对手,这些行为被批评为"总统权力的过度扩张"。一位新泽西州的退休电子工程师直言:"我担心美国正走上与我的故乡意大利上世纪相同的道路,我没想到会在美国再次见到法西斯。"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政策被抗议者批评为"对普通民众征税",而削减联邦资金的做法更直接影响了医保福利和科学研究资助。
一位在芝加哥参加示威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坦言,她担心特朗普削减医保资金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并进一步推高本已不堪重负的生活成本。
特朗普政府以打击非法移民为由,向多个城市派遣国民警卫队,这种军事化手段引发了民众对权利受损的恐慌。而政府停摆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使得许多原本对政治冷漠的民众也选择加入抗议行列。
特朗普被指控试图瓦解美国的制衡机制,而国会在面对行政权扩张时显得无能为力,一位在华盛顿参加示威的民众批评道:"联邦政府,尤其是行政部门越权,而国会无所作为。"这种对民主制度衰落的担忧,超越了传统的党派分歧,成为凝聚抗议者的共同情感。
面对汹涌的抗议浪潮,特朗普选择了一种非常规的回应方式,他在自创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AI生成的视频,显示自己头戴王冠,驾驶一架写着"特朗普国王"字样的战机,向地面的抗议者空投粪便。这段使用电影《壮志凌云》背景音乐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白宫官方账号也加入了这场舆论战,发布了总统和副总统头戴王冠的AI照片,以及国会两院民主党领袖头戴墨西哥宽边帽的图片。这种带有明显嘲讽意味的回应,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对立。
一位美国网友愤怒地表示:"这个家伙简直疯了!他必须下台!"而另一人则指出:"特朗普的回应恰恰说明了美国民众为何要抗议。"
各方对游行的反应
与此同时,多个共和党执政州的州长要求国民警卫队待命,引发了民主党人对"武力镇压和平示威"的强烈批评。
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深层病症,政治极化已从政策分歧演变为根本性的对立,两党不仅在具体议题上难以妥协,更在基本价值观上出现严重断裂。
共和党人将抗议者污名化为"仇恨美国",而民主党则谴责行政部门的"国王做法",双方的话语体系已缺乏基本共识。
制度制衡失效同样令人担忧。特朗普绕过国会频繁使用行政命令,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未能有效约束这些行为。与此同时,联邦最高法院保守派占多数的局面,使得司法制约也面临挑战。三权分立体系显然已无法正常运转。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信任崩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报告指出,今年的美国抗议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地理广度",且正在渗透到传统上支持特朗普的地区。
许多抗议者表示对两党都失去信心,认为"两党都辜负了我们"。一位来自弗吉尼亚的建筑工人坦言:"我对民主党毫无信心,他们缺乏骨气,也没有传达明确信息。这样的领导者怎么和'大象们'进行有效斗争?"
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极大的国家,其内部的纷乱自然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欧洲多个城市,包括柏林、马德里和罗马,也举行了示威活动声援美国抗议者。
在加拿大多伦多,示威者在美国领事馆附近挥舞"别碰加拿大"的标语,表达对特朗普政策的担忧。
一位在巴黎参加集会的美国侨民表示,他们特别关注美国的移民问题,认为这不仅是美国的内政,也影响着全球移民政策的走向。
当行政权突破制衡、国会陷入瘫痪、民众对两大政党同时失去信心时,"我们人民"的宪法精神与"不要国王"的抗议呼声形成了历史性的对话。
历史的经验表明,当抗议人数达到百万级别时,政治变革通常已不可避免。不同的是,美国这次面临的不仅是政策调整的压力,更是民主制度何去何从的根本性抉择。700万人的呼声,终究需要在投票箱而不仅仅是在街头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