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8世纪末,俄罗斯伙同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了波兰,西乌克兰也被纳入沙俄版图,可东西乌克兰已经离心离德:

东部和俄罗斯相处了一百多年,亲俄情绪浓厚;
西部受波兰统治更久,对俄罗斯的压迫充满抵触,宗教上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歧也越来越深。
这种裂痕在二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俄乌携手抗击纳粹德国,基辅、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成为"英雄城",无数将士并肩作战、流血牺牲,谱写了兄弟同心的篇章;
可另一方面,有些乌克兰人因为对俄罗斯的怨恨,居然把德军当成"解放者",甚至加入德国党卫军,这让俄乌之间的心理裂痕再也无法弥合。
三、苏联时期:甜蜜与伤痛交织的七十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乌克兰先成立了人民共和国,后来又建立苏维埃共和国,1922年作为创始国加入苏联。这七十多年里,俄乌的关系可谓爱恨交织。
20世纪20年代,苏联推行"乌克兰化"政策,鼓励乌克兰语使用和文化发展。短短几年,乌克兰的识字率从4.7%升到8%,乌克兰语报纸、剧院、学校遍地开花,哈尔科夫、基辅等城市的乌克兰族人口大幅增加,民族文化迎来了短暂的复兴。可到了30年代,政策突然逆转,"乌克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成了打击对象,大批学者、文化人被清洗,乌克兰语又被俄语挤压,民族文化再次遭到打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