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尔曼:谈判已经开始,但乌克兰不是主要玩家

2025-02-15 14: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东·尼尔曼,翻译/薛凯恒】

特朗普政府数周来在俄罗斯问题上的秘密工作已取得成效:他终于打破了过去三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成文禁忌,于2月12日星期三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电话会谈。对于欧洲各国来说,这个消息无异于是一颗重磅炸弹:美俄之间的直接对话从此刻起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已经成为现实。

众所周知,无论美国在对乌克兰的援助问题上怎样摇摆,特朗普的前任拜登政府都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与俄罗斯举行和平谈判的时间应由乌克兰决定。拜登及其幕僚不断强调,乌克兰方面应该以最强硬的立场参与谈判,他们坚定地认为,"没有乌克兰,就没有和平"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在与俄罗斯就乌克兰问题进行的所有接触之前,拜登政府都先与乌克兰方面进行了磋商,以便与乌克兰当局达成一致。

但在2月12日这一天,这两项原则均被摧毁。特朗普的举动建构了新的现实:乌克兰正在迅速丧失主体性和主动性,其在俄乌问题上的地位正在不断下降。

当地时间2月12日,特朗普先后与普京、泽连斯基通话,宣布开展俄乌和谈进程,自己将在沙特与普京见面 视频截图

美国的一个行动从侧面印证了这种转变:他们悄悄改变了其与俄乌双方沟通的顺序和优先事项。特朗普先与普京通话,然后才与泽连斯基通话,与普京的通话时间明显要更长(特朗普与普京通话一个半小时,泽连斯基办公室称与泽连斯基的通话持续一小时),且特朗普在与普京通话后的反响异常积极。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美方公布的情况,特朗普与普京的通话内容不仅未与乌克兰方面协调一致,反而在多个核心议题上与乌克兰的立场大相径庭。

如果推测属实,这意味着从现在起,乌克兰对俄乌问题的影响力将被大大削弱,特朗普想要向泽连斯基表明,谈判进程已经开始,但乌克兰并不是主要玩家。这一切对于乌克兰当局而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特朗普政府对"和平计划"的看法也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这对乌克兰当局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特朗普和普京究竟谈了什么?

这次"普特电话会"是特朗普自上台以来首次与普京的直接沟通,也是俄美领导人自2021年12月以来的首次正式接触。在这次电话会之前,发生了一件乍一看与俄乌冲突似乎没有太多关联的事件:特朗普的中东事务特别代表史蒂夫·威特科夫乘坐私人飞机飞往莫斯科,接回了2021年被俄罗斯人拘留并因涉嫌走私毒品而被定罪的美国学校教师马克・福格尔(Marc Fogel)。

马克·福格尔被接回后的第二天,美方声明称此举是俄美交换囚犯协议的一部分。作为回报,美国人将把亚历山大·维尼克(Alexander Vinnik)遣送回俄罗斯,他是一名企业家和网络罪犯,因在加密货币交易所洗钱而被定罪,他于2022年从希腊被引渡到美国(在此之前,他在法国因冒用身份和勒索罪被定罪)。

这次协调换囚的圆满成功,让威特科夫向特朗普证明了自己的办事能力,威特科夫在此之后被特朗普委以重任,传闻称在"普特电话会"的半个月前,特朗普曾私下要求威特科夫与俄罗斯建立联系。这意味着特朗普已经公开在组建俄乌问题的"谈判团队"。本是中东问题特使的威特科夫出现在将与克里姆林宫就乌克兰问题进行对话的人员名单中,这非常耐人寻味。

在本届特朗普政府中担任中东问题特使的斯蒂夫·威特科夫 外媒

特朗普与普京的电话沟通并不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毕竟特朗普本人曾多次表示,他希望尽快与普京通话。且特朗普的不满足于仅进行电话沟通,而且还要在沙特与普京直接会面。沙特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签署国,没有义务也不会逮捕普京。特朗普政府将普特会的地点选在沙特,这个举动是在向俄罗斯示好。

美国此举究竟想表达什么?

从主流舆论的解读来看,特朗普的主要目标是与拜登政府划清界限,表示自己愿意与普京就"结束俄乌冲突"等话题进行直接沟通,且特朗普极为自信地认为,普京一定愿意与他沟通,这一切都能转化成他的政绩。

对比之下,拜登政府一直缺乏与俄罗斯进行沟通的意愿,且一厢情愿地认为普京同样不愿意好好沟通,拜登本人更是将普京和俄罗斯斥为"流氓头子"和"流氓国家"。因此,许多媒体是从特朗普的个人执政利益角度出发,称特朗普是通过俄美领导人直接沟通,让自己的灵活与拜登的顽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流舆论更多地认为特朗普意在获取政绩,但实际上,普特电话会中一些措辞和口径的悄然变化,也是更值得关注的要点。

在目前公布出的电话会要点中,特朗普关于俄乌冲突的语气和定性与他之前的口径完全一致。他并没有像拜登那样强调"侵略战争"和"流氓国家"的二元对立,而只是称之为"那场战争",即对特朗普来说,强调谁攻击了谁并不那么重要,这只是一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双方都有大量的人员伤亡,这不利于世界和平,因此战争"必须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俄乌问题的定性方面出现了变化之外,特朗普也没有提出结束战争的前提条件,没有延续拜登政府给俄罗斯"设置红线"的做法,这再次翻转了民主党的既定政策。

此外,特朗普在其"真相社交"(Truth Social)账号上的发言还暗示,美国已准备好恢复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特朗普说:"我们同意密切合作,包括互相访问对方的国家。""我们都回顾了我们两国的伟大历史,以及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此成功并肩作战的事实,并记住俄罗斯损失了数千万人,而我们同样损失了这么多人。"

泽连斯基12日证实与特朗普通话 视频截图

毋庸置疑,这次普特电话会对俄罗斯极为有利。俄罗斯在经历了拜登政府三年的外交孤立后,首次打破了僵局。现在,一些与特朗普关系紧密的欧洲右翼国家,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包括右翼新近上台的奥地利)在普特电话会后大受鼓舞。

以匈牙利欧尔班为首的中东欧右翼、经济绥靖的德国工业派与"反俄阵营"的新一轮路线之争已近在眼前,援乌力度会在相互扯皮中衰减。西方阵营内部的分裂为俄罗斯创造了撬动制裁松动的战略窗口,地缘僵局正朝俄罗斯有利的方向倾斜。

乌克兰的红线

除了"普特会"之外,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电话同样值得关注。要分析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之间的对话,我们就需要先将视线转向另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事件:美国新任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最近抵达布鲁塞尔,出席了拉姆施泰因会议(即乌克兰防务联络组会议)。但他在抵达后并未立即阐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具体立场,而是直接主张"乌克兰问题应当通过和平途径解决"。

"我们和你们一样,努力实现乌克兰的主权和繁荣。但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恢复2014年之前的边界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赫格塞斯说。这个声明暗藏深意:它既暗示美国不支持通过军事手段收复乌克兰领土又未明确美国是否已准备承认当前的俄乌领土现状。至少,这与拜登政府及乌克兰当局力求恢复乌克兰1991年边界的主张是截然相反的。

赫格塞斯在拉姆施泰因会议上的第二个声明要点是:有关乌克兰问题的"谈判解决方案"应该排除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选项,而应该由做好整训的欧洲和非欧洲(排除美国)军队充当"和平保障"。

对此,赫格塞斯解释说:"如果这些部队在任何时候被部署为乌克兰的维和部队,他们不应被看作北约军队,他们不受北约约束,军事接触线也应该受到可靠的国际监督。"随后,特朗普本人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也表示自己支持这一观点。因此,赫格塞斯的声明可以看作是美国的官方立场。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12日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表示,乌克兰恢复2014年前的边界"是不切实际的目标" 视频截图

赫格塞斯有关北约的说法在欧盟国家引起了极其激烈的反应。一位欧盟匿名外交官在接受采访时称,美国立场的变化是在胁迫乌克兰"过早投降",其他一些欧盟官员则对美国在和平谈判开始之前就发表此类言论表示"遗憾和愤懑"。值得注意的是,赫格塞斯没有在原则上排除乌克兰未来加入北约的可能性。但他明确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相关问题是民主党对俄罗斯施压的"危险杠杆",而特朗普政府会将这一"危险杠杆"从谈判桌上拿走。

为什么美国在谈判开始前就采取这样的举措,而不是将其作为谈判过程中的筹码?这是对俄罗斯的让步,还是美国已经不想在乌克兰问题上继续被牵扯下去?

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总体而言,特朗普在此事上的立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他一向以对俄罗斯的温和立场闻名,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上,更是一向旗帜鲜明地持反对态度。

就像这一次他与普京和泽连斯基的通话:特朗普在事后于社交媒体上兴奋地详细描述了他与普京的通话,而对于与泽连斯基的通话,他的反应则极为平淡。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通话既没有公布相关信息,也没有更多后续进展,美国方面仅声明称"在之后的时间里"将会公布更多美国与乌克兰当局的沟通细节。很明显,他们之间的通话并不那么愉快。

有意思的是,泽连斯基也对通话的内容讳莫如深。乌克兰总统办公室更关注泽连斯基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之间的会面。贝森特已经前往基辅,与乌克兰当局就特朗普提出的开发乌克兰稀土资源以换取对乌克兰进一步军事支持的提议进行谈判。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虽然声称在上台后要快速解决乌克兰问题,但他及他的团队,与美国其他利益团体对该如何解决乌克兰问题仍然分歧巨大,这个观点曾是西方舆论界的主流。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摇摆性被欧盟智库戏称为"功能失调前兆",有相当多的声音判定2025年前美国难有实质性的战略转向。

然而,在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在朝着对乌克兰不利的方向急转直下,现在出现的新现实需要新的分析总结。

首先,美国新政府通过刻意设置通话的顺序、对通话内容的报道、声明的语气等各个方面,表明它将主要与俄罗斯(而非乌克兰)就俄乌停战等问题进行谈判。特朗普不仅宣布准备与普京会晤,在事实上打破了西方对俄罗斯团结一致的外交孤立,而且拒绝将乌克兰视为未来和平谈判的主要参与者,仅表示"他们(乌克兰当局)必须努力实现和平"。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乌克兰被明显地无视和边缘化。

其次,特朗普拒绝为和平谈判预设前提条件和"红线",不再看重"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特朗普政府不像拜登政府那样,强硬地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或要求俄罗斯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完整和"自主决定"(如乌克兰当局加入北约的"自主意愿")。

美国已经发出信号,表明将努力推进乌克兰与俄罗斯实现"和平"。但美国并没有对俄罗斯提出任何前提条件和限制,相反对乌克兰却态度恶劣,限制极多。

特朗普唯一基本保持不变的观点,是要通过打压全球油价和更有效地实施经济制裁,对俄罗斯施加经济压力,以迫使俄罗斯参与谈判。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施压手段能否产生效果,也无法保证拜登留下的制裁手段能否全盘保留。

第三,特朗普明显在有意无视他先前任命的俄乌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在特朗普与俄乌领导人的电话会前,基思·凯洛格未出面参与任何有关乌克兰问题的斡旋事务,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取代了他的地位。在特朗普与普京及泽连斯基的电话会中,特朗普也没有提及基思·凯洛格。

本届特朗普政府的俄乌事务特使基斯·凯洛格 视频截图

对此,舆论先前有猜测说基思·凯洛格被踢出了特朗普拟定的俄乌谈判团队名单。美国政府随后声明称基思·凯洛格将继续担任俄乌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本人也在慕尼黑宣布他将代表美国政府与欧盟的北约成员国进行沟通。在特朗普与普京和泽连斯基通话后,美国国务院还证实基思·凯洛格将继续参与俄乌事务,且会前往相关国家进行斡旋。

但特朗普的确很可能决定减少基思·凯洛格在俄乌谈判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近期基思·凯洛格的女儿梅根·凯洛格被爆出领导着一个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基金会,且发表过很多较为激进的反俄言论。基思·凯洛格因此被特朗普认为有"狂热反俄"的倾向,怀疑他是否能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自己的既定政策保持一致。所以,特朗普很可能对基思·凯洛格另有任用,即不让他负责与俄罗斯的谈判(谈判由维特科夫进行),而是负责进行"穿梭外交",听取各方在有关问题上的意见。

这对乌克兰当局来说是一个问题。毕竟,乌克兰当局在基思·凯洛格被任命为俄乌问题特使后就积极与他建立联系,试图拉拢他,但当局却对威特科夫知之甚少,也没有任何联系,更不用说拉拢。

第四,美国不想为"俄乌和平"承担连带责任。相反,特朗普政府认为,欧洲应该对此进行负起责任(因此赫格塞斯发表了上文中关于乌克兰"欧洲维和部队"的声明)。

欧盟国家的确普遍愿意在支持乌克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自去年以来,欧盟一些国家就一直在积极讨论"联合援乌"的相关方案。但作为回报,这些国家认为他们(当然也包括乌克兰当局)应参与俄乌和平谈判,并在其中发挥不弱于美国的作用。这一点在2月12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乌克兰、法国以及欧盟外交部长于巴黎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得到了证实。声明强调:"我们的共同目标应是确保乌克兰处于强势地位。乌克兰与欧洲应参与任何谈判进程。"

因此,当前乌克兰及其欧洲盟友的首要任务是全力推动谈判叙事的转变,并且需迅速行动,争取在特朗普可能对乌克兰立场产生进一步影响之前,将这一愿景转化为现实。

谁能先达成交易?

特朗普最近的行动表明,无论是欧盟还是乌克兰,只要与他的既定政策相悖,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掉他们。当前的问题在于,普京和泽连斯基,谁能抢先与特朗普达成交易?

从所拥有的议价筹码来看,普京占据压倒性优势。特朗普需要一场足够轰动的外交胜利来兑现竞选承诺,而普京正是最擅长地缘政治交易的操盘者,油气合作、美国资本(或者说,亲特朗普资本)重返俄罗斯市场、在伊朗核问题上让步等,都是普京能为特朗普退出乌克兰问题开出的筹码。而泽连斯基手中仅有不知前景的稀土资源和在特朗普眼中一文不值的"主权悲情",既无资本也无筹码满足特朗普的胃口。

中东事务特使维特科夫在乌克兰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已经显示出特朗普政府在绕过地缘政治桎梏,转而通过商业逻辑看待国际问题。与俄罗斯的筹码相比,泽连斯基手中的稀土资源牌能发挥的作用实在是有限。

且不说大部分稀土资源目前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即使是乌东尚未被战火破坏的诺沃斯维特锂矿与科尔松稀土矿区,其开发成本因运输通道安全性问题较非洲同类项目高出24%-37%,且需要至少12-18个月的基建周期才能投产。也就是说,即便乌克兰当局立即倒向美国授权美国企业全权开采乌克兰稀土,这些稀土也远不够填饱特朗普的胃口。乌克兰当局的稳定性已无法支撑任何长期商业契约,若无法在2026年再获得千亿美元援助,债务违约的问题就已经足够令泽连斯基头疼。

泽连斯基的困境正在于此。利用稀土吸引特朗普是一个好主意,但战争使得任何开发计划都需美国额外为安全价值买单。而对于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而言,这样的乌克兰就是毫无价值甚至是负价值的"吸血者"。

特朗普在通话中的"区别对待"非常能说明问题。如何证明乌克兰对美国仍有利可图并试图与之"达成交易",这毫无疑问是接下来欧盟和乌克兰当局要为此焦头烂额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