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洪秀柱”浮出水面?如何看待郑丽文参选国民党主席(2)

2025-08-22 10:00  头条

我愿意把她的参选看作一次对蓝营长期懈怠的针刺。经历2024那一轮,蓝营已经被现实教育过:政务型人物在选举战场会吃亏。市长会做事不等于会打仗,这不是人身评价,而是场景错配。国民党这几年被贴上的几个标签--软弱、妥协、慢半拍--不是空穴来风。黄国昌那边为啥起势快?他在立法机构展现的是"用规则反击规则"的打法,直观、好懂、情绪饱和,媒体生态里这种内容天然占优势。这套打法,恰好是郑丽文擅长的。如果她当党魁,蓝营的言语体系会立刻换挡,镜头前的被动会迅速减少,议题主导权会回到手里一部分。这就是"战斗派"上位的即时红利。

聊到两岸,就绕不开那句被很多人抛的"如她当选,两岸统一指日可待"。我把这句话拆开。对"统一"这个终局目标,岛内蓝营的传统论述强调沟通与交流,为和平创造条件,这是路线传统,没问题。但把党魁更替直接等同为"统一时间线缩短",这属于舆论动员的表达,不属于政策预测。两岸政治现实牵涉的变量太多,岛内选制、美国因素、地区安全架构、经济周期,都在同时作用。

回到主席选战本体。你要我判断谁是真正的关键人,我会把答案压在两个人身上--韩国瑜与蒋万安。韩国瑜手里握的是群众动员的引擎,他的背书几乎等于半张选票。他本人坐在立法机构负责人的位置,权力与资源都在台面,他不下场是理性选择,但他支持谁,会改变选战气压。蒋万安这边,已经明确不选,他的品牌是"治理型准总统候选人"。蒋若给出功能性支持,譬如"市政协作+样板项目共推",同样能提高某位候选人的信任度。这两人合起来,像两根稳定器,谁能接上,谁的飞机就先脱颤。

再说卢秀燕。她的缺席不是退出,而是资源的再分配。她在台中的治理口碑、温和稳健的形象,对蓝营的中间选民吸引力很强。她不参选党魁,但她如果在关键时点给予某位候选人温和背书,或者允许市政层面的合作"示范项目"与党部挂钩,这些都是"硬币级"的加分。有人把卢定义为"心腹大患",这话太情绪化。站在她的角度,党魁是高风险、低短期收益的岗位,她把品牌留在市政,把资源通过协作释放,未必不是更聪明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