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油价到10月19日这天,已经变成往下走的态势:
统计口径来算,这个周期里累计跌幅已经突破300元/吨,按现在的换算方法,折合到零售端大概每升能便宜0.22到0.26元。说白了,就是从10月14日开始的第四天统计结果,按这个节奏,后面还有可能继续往下扩大。别以为几毛钱听着少,放在一箱油上凑起來也不是个小数目,但短时间内对每个车主的即刻感受不会特别强烈。
回头看,10月14日那天开盘就掉得很猛。第一天统计下来就超过200元/吨,接着几天又在拉大,到第4天的时候,"还不到300"的说法就不成立了。按照10月19日用的参考数--原油价格变动率大约是-5.93%来算,成品油这轮应该调出大约305元/吨的下调幅度,换成零售桩价就是上面提到的每升降0.22到0.26元。如果照现在这个趋势走,下周一那轮统计(也就是周期第5天)跌幅有望拉到340元/吨上下,说的就是吨价上的事儿。
再说点背景,10月13日那次调价其实是另一次独立的调整:汽油按吨下调了75元,柴油下调了70元,换算成零售口径大概每升降了0.06元。九月份的情形比较特殊,窗口有两次被搁浅,也就是没有动,直到十月才开始明显走动起来。和九月"按兵不动"比起来,这次从一开始就是连续往下走,节奏上有个明显变化。
把国内情况和国际行情连起来看,10月18日收盘时,纽约WTI11月合约在57.54美元/桶,伦敦布伦特12月合约在61.29美元/桶。国际油价并没有暴涨,反而是在一个相对温和的位置徘徊。关键还在于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月报里把预警声放大了:他们上调了今年全球供应的增量、下调了需求增长预期,算出来一个可能性--到了2026年,全球每天可能多出400万桶的空余产能或供应过剩。这种预期一出来,对油价是有压制作用的。
OPEC那边的声音跟IEA不太一样,他们觉得OPEC+的增产会把缺口给填上,态度偏乐观。两边的口径互相拉扯,市场短期就显得谨慎,投机和套保资金态度也收敛了。国内的成品油调价传导,会跟着国际预期和实际原油价格一起走,短期内偏弱的可能性比较大。
再讲讲国内的机制问题:影响调价的两条主线,一个是原油本身的涨跌,另一个是国家的计价周期和窗口安排。原油走低,参考值自然下移;但终端桩价还要看这个周期里统计的数据和窗口触发规则。这一次从10月14日开始统计到19日,已经过了四天的数据采集,方向和信号都比较明确了,所以价格下调的信息开始传出来。
地方上也会有差别。10月19日公布的各省市参考价显示,不同地区因为税费、运输成本和地方定价方式不一样,零售端降幅会有轻微差异。要看具体某个加油站的灌桩价,最好查当地那天的省市价格表,上面会把吨价和折合每升的数字列清楚,普通车主照着看就行。
说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轮下调对车主的直观感受不会马上很明显。几毛钱一升,得靠多加几次油、长时间累积才能看出省了多少。批发到零售之间有传导滞后,库存周期不同的加油站反应速度也不一样。有的站点可能先把大桶进货价往下调,零售桩价要到下一次结算才完全反映出来。像这种事儿,像下雨一样,先是几滴,慢慢汇成河。
国际信息并不是单向下行。IEA说的那套供需双向变化,是影响长期预期的关键。如果供应端增得比预期快,市场就容易堆库存;需求端如果放缓,消化这些库存的能力也会减弱。OPEC+要是按既定计划继续增产,市场"多"的预期会加强;要是增产不如预期,价格又可能反弹。现在这种拉锯战里,国内调价自然走得比较保守,结果就是这波周期连续下行。
看完这些层层叠加的因素,从国际大局、国家机制到地方终端,几方面一起作用,才有了这几天连续下行的局面。下一次关键的窗口节点是2025年10月27日24时,这段时间里每次原油数据、每次国际机构的评估,都可能影响最后落地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