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吨单船靠港多付3500万,美对华船舶加征如何应对

2025-10-09 16:38  头条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宣布:从2025年10月14日起,

美国这回把牌摊得挺明白:说针对"与中国相关"的船舶,按"301条款"征收港口费用。公告里把相关船舶分成三大类,分别做成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每类对应不同的判定条件和收费标准。举个触目数字:如果一艘20万吨级、被认定为属于"中方实体"的巨轮靠美口岸,可能一次性被要求交大概1000万美元左右的费用。条款里还写明了重复适用的处理办法--要是同一艘船同时满足好几个条件,不会你来我往扣好几次,而是按附件一、二、三的优先顺序,只收其中最重的一档。规矩定得挺死的,执行细节就看海关怎样把它操作落地。

把这事放回更大的背景看,和去年那波以关税为主的贸易摩擦是一脉相承的。上次美国主要动的是对部分中国产品加税,短期目标是缩小所谓贸易逆差,结果很快发现架子搭不住--货源紧、价格涨、供应链乱,美国本土和产业界压力把那一轮关税压回了一个"基准税率10%"的水平。那以后,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中国的压力,只是换了战法:从针对商品走向针对运输、针对产业链上游的节点去施压。把"船"和"港"当做切口,正是这个思路的延续。

这不是空谈,数据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完工量里,中国占了51.7%,新接订单占68.3%,在全球都稳居第一。相比之下,美国在民用造船市场几乎微不足道,市场份额不到1%。换句话说,中国在民用造船这块的体量和话语权很大,这也是美国挑船舶下手的逻辑所在--把对方擅长、占比大的地方作为施压目标,既能打痛产业链,也能在政治上制造影响。

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2025年9月,中国修订了《国际海运条例》,明确写进了"在必要时可以采取对等措施",也就是说,中国已把应对办法法制化,准备把反制落到规则层面。公开报道里还提到过,国家此前在一些港口和资产处置上也采取了谨慎措施(涉及的报道提到了23国家、43个港口的相关议题),这些决策在当前博弈中被拿来做参考,显示出在航运、港口资源方面的布局不会轻易被外部动摇。

这类政策一出,实际影响和执行层面的难题马上显现。先说界定问题:什么叫"与中国相关"的船?是看船籍、船东、最终受益人、装卸港口,还是建造地?公告用了附件细分,但在现实操作里,一艘船可能多国注册、投资方复杂、航线跨多段--这就给海关在证据收集和判定上留下了很多争议点。再比如,一艘船在一个航次里同时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货物,或在中间靠过第三国港口,责任链、证据链如何断定,都会成为海关与被征收费方、甚至法庭争论的焦点。

商业层面的反应也会很快传导开来。港口和船公司会重新算账:如果靠港口可能被征收一次性巨额费用,运营成本怎么分摊?保险公司会不会把这类风险单独列入条款?货代和进口商会担心运价被推高,最终这些都可能转化成进口商品价格上扬,影响零售行业和工业生产的零部件成本。地方政府、产业集群也会有担心,毕竟港口和航运对沿海城市的税收、就业都有影响。美国国内对这招也不是完全支持:一些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已经对类似措施表示过担心,怕供应链更紧、货架更空。

法律实操上也会有几类案件先行出现。比如某艘被认定为"中方实体"的船在靠港时被征收费用,船东、保险人或货主可能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求稳,挑战海关的认定和证据;或者海关在执法时根据关联企业的股权关系做判断,被告方会在公司结构、股权链条上做文章。还有跨国仲裁的可能性,尤其当涉及第三国港口、第三国承保人时,案子的复杂度会提高。换句话说,法庭和海关之间的"磨合期"会比较长,先几起"试点案"会影响日后执行的底色。

从更接地气的角度来看,这事会怎样影响普通人?一位小微进口商可能本来按老价签了货运合同,突然因为船舶被查归类,运费或附加费暴增,商业计划就要重算。物流仓储、转运的节点也会因为不确定性提高而加价。对终端消费者而言,最直接是部分进口商品尤其是家电、家具、机械类的价格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对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原材料供给如果被迫换航线、找替代供应商,短期内效率和成本都会受影响。

谈到执行时点,关键信息很明确:美方写在公告里的生效日是2025年10月14日;中方在9月已把对等措施写入法规。这意味着两边在法律和行政层面都做了"准备动作"。接下来要看的是细则公布、海关操作手册和第一批执法案例。通常这类政策落地要靠细则来解释操作流程,比如证据采集的标准、争议解决的行政与司法渠道、与港口协作的具体机制等。没有细则,政策就像一把锋利但没磨的刀,既容易伤敌,也容易误伤自己。

未来几个月会是观察期。港口、航运公司、保险行业、货主、以及相关司法机关都会进入紧密博弈阶段。谁先出示有说服力的案例,谁的解释更能被法庭或国际仲裁接受,都会直接影响后续执行力度和频率。接下来会有大量的证据收集、行政裁定和可能的诉讼,这些都将逐步把这盘"船与港的博弈"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