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7次!61岁女子确诊肾衰竭,女儿痛哭:劝了多次都不听

2025-10-10 10:47  头条

61岁,刚刚步入退休生活,却突遭重创。她不是突发脑梗,也不是心梗,而是日复一日的"小习惯"将自己送进了肾内科重症病房。她的女儿在病床边痛哭:"我劝了她多少次,她就是不听!"一天上厕所7次,这样频繁的排尿,真的只是"喝水多"那么简单吗?

很多人误以为,小便频繁只是"肾好"的表现。甚至有人会自豪地说,自己喝水多、排尿多,是身体"代谢良好"的表现。但问题是,当排尿频率突破正常范围,尤其是夜间频繁起夜时,是否意味着身体正在发出求救信号?

从中医角度讲,频繁小便多与肾气亏虚有关,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若肾气不足,则水液不藏,易见小便频多、夜尿频起。而从西医角度分析,一天排尿超过7次,特别是夜尿超过2次,需警惕泌尿系统病变,甚至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

频繁排尿并不等于"肾好",而可能是"肾危"的信号。

这位61岁的女性,在家中一直坚持"多喝水排毒"的理念,每日饮水量超过3000毫升,且从不控制盐分摄入,自认为"喝得多,排得多,就能把毒素带出来"。她常年忽视血压管理,体重偏高,且有糖尿病病史,最终导致双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

肾衰竭并非一夜之间到来,而是一个长期累积、逐步恶化的结果。它的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如乏力、食欲不振、浮肿、夜尿增多等,常常被误以为是"太累了"或"变老了"。而一旦出现尿毒症表现,治疗的难度和代价都将大大提升。

慢性肾病是一种"沉默的杀手",其进展常常悄无声息。

据《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全国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已达10.8%,即每10人中就有1人患病。知晓率不足12%,多数患者直到出现严重水肿、贫血、肌酐升高时才被发现,错失了最佳干预窗口。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毒器官,但它也极为"沉默",一旦出现功能损伤,往往难以完全逆转。问题在于,很多人对肾脏健康存在误区:过度依赖保健品、滥用止痛药、长期高蛋白饮食、持续高盐摄入、忽视慢性病控制,这些都是慢性肾病的重要诱因。

从临床经验来看,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是导致慢性肾病最常见的三大基础病。中医强调"脾肾同调",长期脾虚则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进而损伤肾气。若能早期调理脾肾功能,辅以现代医学的干预治疗,可有效延缓病情发展。

日常生活中,肾脏健康管理应成为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对于中老年人群,应重视每年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每3-6个月监测一次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等指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限盐限糖,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滥用药物是导致肾损伤的一大诱因。很多止痛药、感冒药、消炎药若长期服用,极易对肾小管造成不可逆性损害。中药虽温和,但也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长期服用"补肾药",以免适得其反。

高盐饮食是中国人肾病高发的重要推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居民日均食盐摄入量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克标准。高钠摄入不仅升高血压,还会加重肾小球负担,引发蛋白尿,加速肾功能恶化。

从中医角度看,咸入肾经,过咸则伤肾。过度食用腌制品、咸菜、加工食品,会使肾精耗损,导致"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进而表现为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舌燥等症状。

肾衰竭不分年龄,年轻人同样需警惕。

近年来,临床上慢性肾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部分30岁出头的患者即出现高肌酐、尿蛋白。主要原因包括熬夜、饮食结构失衡、运动不足、饮料代替水、滥用健身补剂等。这些生活方式的失控,使得原本健康的肾脏逐渐走向崩溃。

医生建议,水应适量饮用,一般成年人每天1500-2000毫升为宜。如有心肾功能异常、浮肿、心衰等情况,更需严格控制饮水量。饮水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身体的代谢能力是否允许。

尿液变化是肾脏健康的重要"晴雨表"。

若发现尿液泡沫多、颜色深黄、尿量明显减少或频繁夜尿,应及时就医。中医中有"观尿"法,尿色异常多与肾虚、湿热、气滞血瘀有关,需辨证调理。西医则更注重尿蛋白、潜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监测。

重视肾脏健康,是对自身的负责,更是对家庭的担当。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慢性病防控已成为全民任务。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是降低透析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肾病筛查与宣教,让"无声杀手"无处遁形。

这位61岁的女性,若能早些听从家人的劝告,进行尿检与肾功能检测,也许可以避免如今的困境。她的故事,是无数家庭的缩影,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健康警钟。

肾脏健康并非遥不可及,它需要的是我们对身体的尊重与警觉。

请记住:频繁小便,并不是"体质好"的标志;喝水多,也不是"排毒"的万能法则。科学理解身体的信号,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