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误将女儿5000元抚养费转错人,拨打50通电话对方始终失联

2025-10-15 11:10  头条

河南郑州,一单亲母亲给女儿转钱治病,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误转5000元给陌生男子,不管是通过电话还是微信,找也找不到对方十分担心,有专业人士分析,如果对方据为己有的话是构成侵占的!网友纷纷留言:如果确有其事,应该把钱转回给这位单亲妈妈,不义之财不可取。

#母亲给女儿转5千治病 误转陌生人#

据极目新闻报道称,河南郑州一位42岁的单亲妈妈熊女士,本想把女儿卡里的500元抚养费转到自己卡上,用于支付孩子的医疗费,却因心急大意,不慎多按了一个"0",将5000元误转至一位账户号码仅差一位的"张先生"账户中。

事发后,熊女士尝试拨打40至50通电话,并发送了近10条短信联系对方,但始终未获回应。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熊女士表示:"我真的很自责,当时孩子病都没看上,希望张先生看到后可以联系我!"她也恳请广大网友帮忙扩散信息,助力寻人,让这笔抚养费能早日回到孩子身边。

评论区中,马上有不少热心网友留言:这位先生还是把钱退给这位单亲妈妈,人家是救命钱是急需要用,望他快速返还,免得牢狱之灾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对方也怕碰上骗子。现在不是经常说有些莫名其妙的转账进来其实都是被骗子操控的自己的网贷的吗?这个时候不能轻易把款转出去

还有热心网友分析:不大可能!转钱不是人名账户都要对的。即使账户输错了,也不可能把人名打错了!请问银行转账错误会怎么处理?应该和银行统一并轨,同样对待处理!

核心结论: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到底该怎么看呢?

第一,这笔钱必须返还!为什么必须返还?

首先,根据《民法典》第985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

同时,按照《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也就是说,根据现行规定,没有合法依据取得利益,导致他人受损的,应当返还。且对方如果明知是误转仍不退还,可能构成侵占罪 !

本事件中,单亲妈妈向自己的女儿转500块钱,操作失误了,转让给第三方,这笔钱在法律上叫"不当得利"。

举个简单例子:就像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钱包不还,失主有权要回。对方若坚持不还,可能面临法律追责,但需要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第二,单亲妈妈该怎么样追回?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固定关键证据

立即保存:微信转账截图(含对方微信号、转账时间、金额)

完整记录:通话记录、短信截图(证明你主动联系过对方)

身份信息:通过微信支付账单详情页,申请开具转账电子凭证(含对方实名认证姓名)

第二步:平台+公安双线处理

微信客服申诉:进入"钱包"-"账单"-找到该笔转账-"对订单有疑惑"-"交易被骗",提交申诉材料(重点说明是操作失误)

报警备案:携带转账凭证到当地派出所报案,要求出具《接报回执》(注意:警方可能不会直接立案,但这份回执是后续诉讼的关键)

第三步:法院起诉(关键)

写起诉状:列明诉求(返还5000元及利息),附上转账凭证、对方身份信息(通过法院申请调取)

诉讼费计算:5000元标的诉讼费50元(符合条件可申请减免)

特别注意:起诉时需明确案由是"不当得利纠纷",别选错成借贷纠纷

第三,对方怕诈骗怎么办?为什么不能直接按诈骗处理?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也就是说,单亲妈妈可以联系张先生,要求返还,如果像某些网友猜测的,对方是担心受到诈骗,可提议通过警方见证退款,或通过法院账户中转

同时,不少网友提议,对方花光了钱?不影响判决!即使对方已消费,仍需返还,否则可能被强制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主权权利是具有诉讼时效,超过3年时效?自转账之日起算,务必在3年内起诉(建议1年内处理完)

接下来具体该怎么办?

第一步,诈骗需要虚构事实骗取钱财,本案属于操作失误,公安机关通常不会刑事立案。

第二步,对方改名换姓怎么办?微信实名认证信息与公安系统联网,只要原始转账记录在,法院可强制调取真实身份。

第三步,平台推诿怎么破?依据《电子支付指引》,支付机构有义务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可申请法院向腾讯调取证据。

(注:本文法律分析基于现有报道,最终以司法机关认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