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裁决出炉:杜特尔特阵营将彻底瓦解,马科斯无后顾之忧

2025-10-29 11:43  头条

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第一预审庭在10月23日裁定:对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接下来法院的判决把那个最关键的抗辩给拆了。杜特尔特团队一向的说法是:菲律宾在2019年3月17日正式退出《罗马规约》,那之后ICC就没有权力再管这桩事了。法官们直接把时间线摊开看--ICC检察官在2018年2月就已经对菲律宾的禁毒行动启动了初步审查,这比退约早了一年多。法庭认定,既然审查在前、退约在后,后者不能把已经开始的调查给抹掉。裁决还点到为止,说菲律宾的退约跟调查存在"直接关联",法官觉得这看起来像是想用退群来逃避责任。

把目光拉远一点,整个攻防就是围着一个时间差打转。2018年年初,菲律宾的严厉扫毒行动在国内外都引发大量关注,死亡人数、暗访报道、家属控诉都触动了ICC的神经,检察官就开了案前的审查。菲律宾在2018年3月宣布要退出,但按规则要等一年才生效,正式生效日是2019年3月17日。被告方的逻辑简单明了:退了,就没门了。法院的回话也简单粗暴:调查已经启动,退约不能当"免单卡"。

不过,管辖权被确认不等于马上就开庭审理。裁决里还有一大块没解决--受审资格的问题。也就是说,法院要先判断杜特尔特本人现在适不适合上法庭受审:能不能明白控诉内容、能不能和律师沟通、能不能参与辩护。这个并不是走过场,关乎程序正义。杜特尔特今年78岁,近年健康问题被频繁提及,也曾住院,这些都成了他律师团队可以拿来拖时间或争取有利裁定的筹码。

接下来的程序会怎么走?通常流程是先安排医学鉴定,双方都能提交专家意见,法官也可能传唤医生、精神科专家去当庭说明。这个过程能拖多久,没有人能打包票。有法律界人士判断,防守方最可能的策略就是把时间花在资格争议上,把实质庭审往后推。检方这边则不会闲着,会继续收集能经得起法庭盘查的证据,整理证人名单,力求把案件推进到实体审理阶段。

国内政治的动向同样关键。现任总统马科斯对回归ICC持保留态度,这让政府在应对上有更多余地。马科斯和杜特尔特的关系复杂,既有过去的盟友关系,也有现在的拉开距离。政府要在外交压力和国内民意之间斡旋,既要顾及国际社会对人权议题的关注,也要面对国内支持者把杜特尔特视作"安定器"的现实。菲律宾社会对扫毒政策的评价分歧很大:一部分人觉得治安好了,另一部分人把重点放在执法过程中的滥杀和无辜牺牲上。ICC的一纸裁定,肯定会在国内再掀一轮争论,社交媒体上会有两股声音互相掐架--支持者指责ICC干涉内政,反对者则要求更多问责。

国际反应也不一致。人权组织普遍欢迎法院的决定,呼吁把案件继续推下去,让受害者得到交代。西方一些国家长期就菲律宾禁毒行动表示关切,美国等也曾公开谈到人权问题。与此同时,也有人提醒司法介入可能引发外交摩擦,担心容易被某些势力炒作成"外来干涉"。在菲律宾的舆论环境里,民族主义情绪一旦被点燃,常常会放大对外的敌意,这种气氛会影响证人愿意出庭、证据在国内搜集的配合程度,以及政府对司法合作的态度。

说到证据和证人,这又是另一头难啃的骨头。检方要把初步审查发现的线索,变成法庭上能说服法官、能抵得住交叉询问的证据链,这需要时间和资源。证人保护在这种案件里格外重要--很多证人可能害怕报复,不敢上台作证。国内司法机关是否配合,是否提供安全保障,会直接影响案件推进速度。被告方可能会在证据的链条、取证方式、人证的可靠性上不断提出异议,法庭在程序上就会有一圈圈的争执。

至于时间表,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法院会先安排受审资格听证,医学鉴定和专家证词会先行,之后才可能进入实质性审理。被告方用程序性异议拖延、检方慢慢把证据打磨成"能上场"的样子、政府在国内外压力下调整应对策略,这几股力量会一起影响案件节奏。能不能看到真正的庭审,对外界来说还有很多不确定数。

这件事从法庭上的书面交锋,已经走进更复杂的程序对抗和政治博弈里。什么时候能到实质庭审、证人能否安全出庭、证据链能不能经受住庭审检验,这些都还在变化中。法院何时重新安排关于受审资格的听证,什么时候公开更多裁定,目前都还没有明确时间表,接下来每一步都会被密切盯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