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景隆不过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而徐辉祖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将。
但是因徐辉祖是朱棣小舅子的缘故,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并未让徐辉祖挂帅出征,而是让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老将耿炳文,率领50万大军北征。
在李景隆惨败时,建文帝才想到了徐辉祖,让徐辉祖前去救援李景隆。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徐辉祖领兵出征的机会很少,建文四年正月,徐辉祖才再次率兵北上,大败燕军。然而关键时刻,建文帝将徐辉祖召回了京城镇守南京城,等到燕军渡过长江时,徐辉祖率兵在浦子口阻击燕军。
但是建文帝败局已定,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
即便如此徐辉祖仍旧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不肯前去迎接朱棣,而是跪在父亲的祠堂中。朱棣见徐辉祖如此便直接将其下狱,亲自审问,但徐辉祖就是不肯说一句话。
朱棣非常痛恨徐辉祖,想要处死他。
但徐辉祖毕竟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儿子,更是自己的发妻徐氏的亲弟弟,朱棣只能作罢。
之后朱棣便将徐辉祖囚禁于家中,削掉其爵位。永乐五年,徐辉祖病逝。徐辉祖病逝一个月后,朱棣下旨"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命徐辉祖长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
就这样魏国公爵位短暂停止后,再次得以承袭。
自徐达开始,一直到明朝消失,魏国公爵位共传了十世十一代。
而且在朱棣迁都北京后,魏国公徐辉祖一脉留在南京,时代守备南京城,一直到明朝结束。
魏国公爵位是徐达用自己的战功换来的,然而徐氏一族除了魏国公爵位外,还有一个世袭的公爵爵位--定国公爵位。值得一提的是,定国公爵位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自永乐一朝开始,却比魏国公爵位还要显贵,更加受明朝历代皇帝重视。
这究竟是为何呢?
徐增寿用命换来的定国公爵位
徐增寿这个名字还是朱元璋亲自赐的,在徐增寿少年时期曾跟从父亲徐达入宫拜见太祖皇帝朱元璋,因徐增寿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警,朱元璋为此赐名"增寿"。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徐增寿作为徐达的儿子,自然骑射功夫都不在话下。
徐增寿作为家中幼子,有哥哥们在自然不会轮到他承袭魏国公爵位。不过徐增寿的仕途还是比较顺遂的,成年后被选为勋卫带刀侍从,在宫里当差。因为徐增寿为人处世十分谨慎,所以极少犯错。
洪武二十三年,徐增寿第一次跟姐夫燕王朱棣合作,出征北上,立下了战功。
洪武二十四年,徐增寿奉太祖之命跟着兄长徐辉祖前去陕西练兵。
洪武二十六年,徐增寿因为父亲徐达立下赫赫战功的缘故,而被授予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洪武二十九年,被授予右军都督府都督,此时的徐增寿已经掌管大明王朝五分之一的兵马,位极人臣,也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对徐达儿子的信任,毕竟徐辉祖早在十几年前便已经位居都督府都督。
徐辉祖与徐增寿兄弟二人,在朝中的地位都非常高,而且家中姐妹右三位都是藩王王妃,建文帝自然不会小觑徐家。建文帝对徐辉祖与徐增寿兄弟二人还是十分器重的,不过徐辉祖自始至终都是建文帝的纯臣,而徐增寿却背叛了建文帝。
在朱棣靖难之前,建文帝便问过徐增寿:燕王会造反吗?
徐增寿对建文帝说:燕王与先帝(朱标)同心,已经富贵至极,怎么会造反呢?
然而没多久朱棣便起兵靖难,而徐增寿则暗中向朱棣传递京城的消息,将京中的部署告知朱棣,如此朱棣便可以根据徐增寿传递的消息来做出应对之策。可以说朱棣能靖难成功,徐增寿确实功不可没。
然而此事还是被建文帝得知,将徐增寿囚禁了起来。
等到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城时,建文帝一气之下亲手斩杀了徐增寿。
徐增寿就差一步便可以跟着姐夫与姐姐享受荣华富贵,朱棣对妻弟的死感到十分痛惜,登基后先是将徐增寿追封为武阳侯,后犹觉不足,再次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子孙可以承袭公爵之位。
就这样,徐达的四个儿子中,有两位承袭公爵之位。
这在整个大明王朝都非常罕见,永乐二年徐增寿15岁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定国公爵位。而且因徐景昌尚且年幼的缘故,朱棣特地让吏部选了大儒来教徐景昌读书,徐景昌勤奋好学、为人谨慎恭敬。
永乐四年,在徐景昌年仅17岁时,便奉命掌管左军都督府事务。
哪怕是永乐五年姑母徐皇后病逝后,朱棣对徐景昌的宠爱程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在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朱棣将徐辉祖(魏国公)一脉留在了南京,世代守备南京;而将徐增寿(定国公)一脉带去了北京,如此便可以看出朱棣对徐增寿一脉的重视程度。哪怕是朱棣病逝后,徐景昌仍旧收到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重用。正统四年病逝,终年50岁
徐景昌之后,定国公爵位又在大明王朝传了七世七代,最后一代定国公徐允祯被大顺军所杀
结语
除了徐达四女、两个承袭公爵之位的儿子外,徐达还有两子,其中第三子早早夭折,并未活到成年。第二子徐膺绪与兄长徐辉祖、弟弟徐增寿相比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不过作为勋贵子弟、开国功臣徐达的儿子,仕途还是比较顺遂的。
一开始担任尚宝司卿一职,后一步一步做到了中军都督佥事的位置上,而且还得了一个子孙后代可以直接承袭的职位--指挥使。永乐十四年,徐膺绪病逝。
明朝初期,太祖皇帝册封(追封)的公爵有25位之多,明成祖朱棣册封靖难功臣时还册封了4个,如此便有29位之多。但是真正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少之又少,到了嘉靖年间仅剩五个。而这五个公爵中,不仅有魏国公爵位,还有定国公爵位。
可见不管是徐辉祖的后代,还是徐增寿的后代,都是比较安分守己之人,并未因过失而被削掉公爵之位。甚至在其后代中还出了名垂青史的贤臣,比如:
徐增寿的七世孙,徐达的八世孙徐文璧。明神宗(万历帝)登基后,徐文璧掌管后军都督府事务。因为徐文璧为人处世十分谨慎小心,成为明神宗的心腹大臣,长时间位列朝廷重臣之列。多次代替明神宗前去祭天,并且提出的很多项建议都得到了神宗的同意。
徐文璧在公爵之位上35年之久,最终被授予太师兼太子太傅。
再比如徐辉祖的四世孙徐俌,成化元年(明宪宗朱见深,1465年)承袭魏国公爵位,成化十五年开始掌管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务,奉命祭祀明孝陵。从弘治九年(明孝宗朱佑樘)开始负责守备南京,掌管中军都督府事务。
徐俌在魏国公爵位上52年之久,因家法素来严肃,对宗族姻亲都有所节制,对朝廷忠心耿耿,而得到明武宗朱厚照的赏识。
之所以如此,其实归根结底跟徐达有分不开的关系,徐达虽然是战功显赫的开国功臣,但他从不骄纵,对子女的教育更是十分重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不管是徐辉祖、徐增寿,还是徐皇后等人,为人处世都十分谨慎小心、从不逾矩,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自然也是如此。如此才能让徐氏家族的后人,大多都能做到安分守己,得以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