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强异姓家族-徐氏家族,一门两公爵,与大明有始有终!
若是提到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魏国公徐达。徐达不仅仅是"开国六王"之首,而且是世人公认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而徐达确实也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作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从朱元璋创业初期,便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成为朱元璋麾下第一大将。哪怕是有"常十万"之称的常遇春,在徐达面前也只能是位居副将,如此便可见徐达在军中的地位有多高。
1363年,朱元璋对战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徐达立下大功,次年便被封为左相国。
1365年,徐达率兵攻取淮东,并且用两年的时间灭掉张士诚。
紧接着徐达便奉命,同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并且于洪武元年(1368年)率兵攻入元大都(北平),彻底推翻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之后连年带兵北伐,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北元的残余势力。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将徐达封为六公爵之首的魏国公、中书右丞相。
因为北元的残余势力一时间难以消灭,朱元璋便命徐达长期在北平与山西一带练兵。
就这样徐达在北平一待就是十多年的时间,在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文臣的地位越来越高,毕竟南征北战建立天下需要武将,但真正治理天下却需要文臣。所以曾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大多受到冷落,但是徐达的地位丝毫没有受到撼动,朱元璋对徐达的重视程度一如既往,而徐达则是奉命镇守大明王朝的北方。
洪武十七年,徐达因身患背疽而卧病在床,虽然医治一段时间后有所好转。但朱元璋得知后,还是特地让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自己的敕书前去北平看望徐达,并且将已经年过半百的徐达接回了南京。回到南京仅仅几个月后,徐达便病逝了,终年54岁。
徐达病逝后,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武宁王,将其安葬在钟山,并且允许徐达配享太庙。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追思徐达,将徐达三世皆赠与中山王。
自此徐达这一页翻篇,然而徐氏家族却因为徐达而崛起,逐步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勋贵家族。不仅魏国公爵位得以承袭下去,与明朝有始有终;而且在永乐一朝,徐氏家族又出了一个可以世袭的公爵爵位--定国公爵位。不仅如此,徐达共生四女,其中三个女儿做了朱元璋的儿媳,若非第三子徐妙锦出家,可能徐达的四个女儿都会成为皇家儿媳。这在所有的明朝开国功臣中,都是独一份。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看大明王朝最强异姓家族-徐氏家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徐达四女三女成为朱元璋儿媳
史料可查到的徐达有四个女儿,其中:
第四女嫁给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为安王王妃,只可惜安王妃并未为朱楹生下儿子承袭安王爵位;永乐十五年,朱楹病逝后,因无子承袭王爵国除。
第三女徐妙锦天资聪颖,善于琴棋书画,生性善良仁厚。在徐皇后病逝后朱棣对徐妙锦颇为倾慕,但是徐妙锦出家为尼。
次女徐秒清,洪武二十四年嫁给了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为代王王妃,为代王生嫡长子朱逊煓。
而徐达长女是最得值得一提的一位,至于其名并无确切的记载,有的说法是徐妙云,有的说法是徐仪华。我们暂且称徐达长女为徐氏,徐氏从小便十分聪慧,徐达与夫人谢氏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徐达曾对夫人说:我们这个女儿非常有天赋,应当让她好好学习经史。
徐氏不仅聪慧好学,而且记忆力非常好,经常能过目不忘,就连她教她读书的老师都感到十分惊讶。徐氏博览群书,若是在书中看到古人的美德以及言行,便会来效仿。
正因为如此,徐氏早早便被称之为"女诸生"。
"诸生"指的是那些受过儒家教育,而且颇通经史的生员,徐氏能有此称呼,便可见徐氏的才学修养有多高。
洪武九年,徐氏嫁给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为燕王妃。
很多人都以为徐氏与燕王朱棣是先婚后爱,但实际上他们算是青梅竹马。因为在二人大婚之前便已经相识已久,早在徐氏还年幼时,朱元璋便与徐达定下了儿女亲家,只是当时并没有确定将徐氏嫁给自己的哪个儿子。后来徐氏因为才气出众而有了"女诸生"一称,朱元璋便对这个未来儿媳越来越满意,便主动提出将徐氏嫁给自己的四儿子朱棣。
洪武六年左右,徐氏入宫侍奉在马皇后身边,时时听从马皇后的教诲。
朱棣作为马皇后的儿子,宫里的皇子,自然能经常见到徐氏。
二人成婚后,感情极好。朱棣一生中一共生有九个子女,其中前七个全部都是徐氏所生。
洪武十三年,已经成婚四年的朱棣与徐氏,带着儿女前往封地北平。
朱元璋在时,徐氏做了18年的燕王妃,将王府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让朱棣能够无后顾之忧专心藩务。靖难之役四年中,徐氏更是有将门之后的风范,不仅亲自披甲登上城墙,而且帮助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城四年之久。
朱棣登基后,将发妻徐氏封为中宫皇后。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徐氏是其中出身最高的一位。
为中宫皇后时,徐氏对内治理好后宫、教养好儿女,对外则是辅佐成祖治理好朝政。二人跟寻常的夫妻一样,经常是一起起居生活,而徐氏也跟寻常人家的妻子一样亲自照顾朱棣的饮食,在朱棣看奏折时陪在身边,等着朱棣一起用膳。
朱棣能够建立永乐盛世,跟徐氏有分不开的关系。
可以说徐氏是继马皇后之后,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名副其实的贤后。
只可惜,徐氏于永乐五年便病逝了。
徐氏病逝后,朱棣性情大变,如此便可见徐氏对朱棣而言有多重要。
自明仁宗朱高炽开始,明朝所有皇帝的身上都留着徐氏的血,又怎么会不善待徐家呢?
魏国公爵位与明朝有始有终
徐达病逝后,由其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爵位。
徐辉祖身长八尺五(古代一尺是0.23米),长相十分潇洒,再加上从小便饱读诗书,颇有才气。在徐达镇守北平时,家中都是徐辉祖御家,家中无不敬服,朱元璋对其十分器重。
洪武十七年,徐辉祖便已经奉命管理左军都督府事,掌管大明王朝五分之一的兵马。
徐达病逝后三年后,徐辉祖作为长子,自然毋庸置疑承袭公爵之位。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旨徐辉祖率兵前去常德驻守。之后,朱元璋又下旨徐辉祖去湖广一带以及陕西负责练兵一事。
洪武二十六年回到南京后,徐辉祖又开始掌管中军都督府事务
洪武二十七年到二十八年,徐辉祖要么在沿海一带御敌,要么就是练兵。
洪武二十九年,则是同翰林院官员一起考核国子监师生。
至于其他的时间,徐辉祖则是陪伴皇太孙朱允炆身边,一起读书。朱允炆是板上钉钉的未来皇帝,朱元璋能让徐辉祖陪伴太孙身边,便可见朱元璋对徐辉祖的信任器重程度。如此一来,朱允炆登基后,徐辉祖必然是辅佐新帝坐稳皇位的重臣。
果然朱允炆登基后,对徐辉祖也是十分器重,将其加封太子太傅。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允炆登基后便开始削藩,燕王朱棣自然不想就这样便贬为庶人,所以便暗地里准备起义,哪怕是太祖的忌日朱棣也是装病没有前往继承祭拜,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前往。
在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之间,徐辉祖选择了站在建文帝这边,建议建文帝将朱棣次子朱高煦留在京城。但最终建文帝还是放走了朱棣三子,事后建文帝十分后悔没有听徐辉祖的建议。在所有的将二代中,太祖皇帝朱元璋最喜欢的便是徐辉祖与曹国公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