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台风谁都没料到力度会飙得这么高。桦加沙才刚冒头,气象站直接把警报拉到17级,很多人问,为什么今年台风会这么猛烈?距离影响华南也没多远,动向还悬着。
港口码头工作人员最近很警惕,桦加沙的风圈越拉越大,就像盘旋的巨浪。气象卫星图上,针眼中心只有一小团,比去年小一半,外面却翻涌着极强风力。风圈直径快赶上一座城市。
不只风大,路径也让人紧张。桦加沙浮在巴士海峡附近,周围海温扎实在30度左右,比正常高出不少。海温高,台风有力气增强,气象局连续调高警报,不敢快给结论。
今年秋天西北太平洋的气压结构特别合适,桦加沙外围没有遇到明显阻挡,台风眼壁还没置换,随时还有机会冲更强风级。对此,预报员都在盯紧数据,生怕有意外变化。
之前大家还觉得到广东肯定没什么问题,可现在风暴中心完全不受地形、气流影响。数值模式一天变好几回,大家都在揣测会不会突然拐个弯去台湾或者福建。
强度和登陆地点争议一直没停。一些机构预测台风会靠近珠江三角洲,也有猜整个广东中西部都有可能。登陆时间暂定24日,但还有两个变量在变--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海面温度。
华南的历史台风,像"山竹"那年一下子给台山带来14级风力。近些年最强的,是去年海南文昌那场摩羯,最大风速62米每秒。当时中心气压低到915百帕,远超以往。
这一轮桦加沙如果以最强状态靠岸,很难说会不会超过历史上的记录。有人回忆之前的台风夜,电线杆倒了一片,沿海渔村差点整体撤完。
副热带高压这次异常稳定。气象模型一致认为,它挡在台风北上的路口。只要不退缩,桦加沙大概率往广东西部走。如果高压突然变化,风暴就可能往东一点,影响福建、台湾。
今年秋天,整个南海和华南海域气温较高。台风增强机会也多,92W这个台风胚胎刚生成,已经30节风速。月底要是再变强,华南有可能再来一轮风雨。
"浣熊"台风名义上也是超强,但从路径来看,与我国距离远,基本没有直接影响。观测人员还是时刻关注它的动静,怕有突变,但目前最受关注的还是桦加沙。
除了气温和大气稳定,还有一个小细节,外围云带密集程度比往年明显。桦加沙的能量集中,后续稍有"眼壁置换"现象就会放大强风区域。
本地渔民早早收网,有的码头货车开始带着货物往内地赶。政府也提前下达堤坝加固、防内涝指示,不敢含糊。粤西、珠三角区域的医院开始调配应急物资,准备分散病人。
不只是广东,福建沿海也有预置撤离方案。虽然主流预测没有把登陆点指向福建,但台风路径是否微调,还在电脑上不停刷新。专家说,最后一小时才可能定下来。
92W的低压系统除了路径难测,强度变化也让预报员每天都算新数据。有人分析它月底前后不是台风,就是低压大雨,会影响整个华南地区。结合EC和GFS两份气象数据,92W也没确定一定会形成完全的台风。
海上养殖户非常紧张,南海秋季台风本来就是多,现在集中爆发,防护措施直接升级。居民区已经加固窗户门板,计划准备看海水倒灌时间表。
现在来看,台风走向最大悬念还是副热带高压。所有路径预测都紧盯着它,只要副高不撤,台风就不"北上"。有人问有没有别的办法,其实目前只能靠大自然自调,还没有技术能让台风拐弯。
今年秋季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度明显上升,桦加沙和92W、浣熊共同出现,意味着台风季还没结束。预测路径随时调整,没有明显一成不变的结论。
不少研究人员又去翻历史台风登陆数据,发现秋季广东往往是台风爱去的地方。这次属于集中"多点爆发",防御压力比平常高。各地防台预案主要盯住风速和降雨,传统雨季没这么集中。
小型码头也在调整船只排布,内河区域加设拦网。老城区派出所准备巡查,有街道志愿者已经启动夜间巡查。气象站除了发警报,还做了多份说明材料,每隔几小时发一次最新路径预测。
大部分数据都指向月底前后南海有可能再诞生台风。广东、福建沿海社区已经安排值班,防台措施一天比一天多,风暴还在海面游走,不确定到底哪里会最先被影响。
整个台风季有些像是被推着走,每天都是新情况。桦加沙强度和速度让人印象深刻,观察人员还在追踪它是否会因副热带高压的变化而突然移向不同海岸线。
目前华南提前进入应急状态,路径不明,但相关通知和调度都已开启。对今年台风的变化,无论是预报员还是沿海居民,大家都在等下一个动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