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几千年来,咱们中国人的养老观念里,"家"始终是根。
老祖宗也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意思是再富丽堂皇的地方,也比不上家里来得自在。
如今养老院条件越来越好,有护工照顾,有伙伴聊天,可绝大多数老人还是打心底里不愿意去。
不是他们犟,也不是不领儿女的情,而是心里揣着五样放不下的牵挂,每一样都连着大半辈子的光阴和念想。
一、家是"根",养老院是"客",《诗经》说"室家溱溱",住惯了的地方才有魂
你去看看那些住了一辈子老房子的老人,家里的每块砖、每棵树都藏着故事:窗台那盆月季是孙子出生那年栽的,墙上的老挂钟是结婚时买的,就连厨房的案板,都磨出了自己熟悉的弧度。这些东西在旁人眼里不值钱,在老人心里却是比金子还重的念想。
《诗经》里说"室家溱溱",讲的是家庭人丁兴旺的热闹,可对老人来说,"室家"的意义更在于"熟悉"。在自己家,想啥时候起床就啥时候起,半夜渴了能摸黑到厨房倒水,坐沙发上打盹不用在意姿势好不好看。到了养老院,床是新的,墙是白的,连开关在哪都得琢磨半天,就像老话讲的"寄人篱下",浑身不自在。
就像邻居陈大爷说的:"养老院再干净,那也是别人的地盘,我这把老骨头,就认自己家的土炕。"家不是砖瓦堆砌的房子,是刻在骨子里的归属感,老人不愿去养老院,先过不了的就是这"离根"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