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迈入64岁的高市早苗,原本已经站在日本首相之位的门槛上,结果这一脚没能踏稳,短短几天内,三件事接连出事:与公明党的关键会谈不欢而散。
临时国会的首相指名被推迟;她更不得不宣布,不参拜靖国神社,这位一向以强硬著称的保守派女政客,突然"放软了"。
不仅在国内碰壁,在外交上也不得不"后退一步",她的首相之路,为何突然风高浪急,这场开局不顺的局面,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日本政治顽疾?
政府裂个口子
高市早苗的最大问题,不是对手太强,而是盟友不稳,10月7日那场与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的闭门会谈,原本是为了敲定联合执政协议,结果却闹得不欢而散。
会谈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还是谈崩了,焦点就在政治资金改革,公明党咬着丑闻不放,要求彻查自民党内部的资金黑洞,甚至提出要禁止党支部以下层级接受企业捐款,这话一出,高市这边脸色就不好看了。
自民党本来就靠这些"财源"维持组织运转,现在动这些奶酪,谁都不乐意,高市的态度也很明确,改革可以谈,但别动根本,别一刀切。
两边谁也不让,结果就是临时国会原定10月15日举行,现在也悬了,可能推到20日甚至更晚,这不是简单的议程延迟,而是高市的首相任命出了实质性问题。
没有公明党的议席支持,高市根本拿不到国会过半数,首相指名就过不了,而且现在更糟的是,公明党内部已经有人在喊"退出联合执政",这可不是闹着玩,一旦公明党真抽身,高市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了,首相梦直接碎掉。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自民党和公明党的关系正在发生质变,过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变成了"你防着我,我盯着你"。
这种互不信任的联盟,别说推改革了,连维系日常运转都成问题,高市的开局,确实栽在了这个看起来"最熟"的盟友手上。
权宜还是转向?
高市早苗这次的"后退一步",不仅体现在国内,外交上的转身更让人意外,她宣布取消原定在秋季例行大祭期间参拜靖国神社的计划,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对外释出"降温信号"--尤其是对中国。
要知道,高市以前可不是这个调调,她是自民党里少有的"靖国常客",在历史问题上从来不含糊,这次突然放弃参拜,显然不是出于自愿,背后原因其实很现实:她得先稳住执政联盟,也得顾着即将到来的外交大考。
公明党对靖国问题向来敏感,齐藤铁夫在会谈中就点明了,"现在不是挑事的时候",面对中俄朝关系日趋紧密,日本外交如果再因为历史问题生乱,那新政府还没开张就先自废武功了,这一点,高市自己也清楚。
更关键的是,10月下旬还有一堆外交活动排队等着:APEC峰会、日本与东盟会议、甚至还有特朗普的可能访日。
在这种时候,如果她还坚持强硬姿态,那就是把自己往舆论风口上推,她的幕僚也说得很直白,不希望在重大外交会晤前被"靖国问题"拖住后腿。
不过,这一退让也不是没有代价。自民党内部的保守派已经开始不满了,有人觉得高市变了,软的不再是那个"国家主义战士"。
这不是简单的意见分歧,而是可能撼动她党内支持基础的隐忧,如果她连自己的"铁杆"都搞不定,哪怕首相宝座坐上了,也坐不稳。
已经压顶了
就算高市能熬过眼前这关,真当上首相,也不是一马平川,在日本这样的政治体制下,首相不是靠"个人魅力"或"民意高涨"就能为所欲为的,她将面临三道绕不过去的关卡,而且每一道都足够棘手。
首先就是政治资金改革,这是她与公明党闹翻的导火索,也是日本社会最关注的问题,自民党的政治资金丑闻说白了就是"收钱没登记、花钱不报账",而且层层隐匿。
如果高市不能在这方面拿出真本事,比如设立透明机制、加强内部审计,那她的执政正当性就始终摇摇欲坠,日本民众已经对"换个首相不如换个系统"这件事感到厌倦了,高市若不破局,只会沦为另一个"看守内阁"。
其次是联合执政的软肋,现在和公明党之间的裂痕已经摆在台面上,即使勉强维持下去,也不过是"表面兄弟"。
未来只要有重大法案、预算案或者外交政策稍有分歧,高市就可能卡壳,一个靠别人施舍议席的首相,实施政策的能力可想而知,处处受掣肘,连个像样的内阁都可能组不起来。
最后,是最复杂的外交平衡,高市要在党内保守势力和现实外交需求之间走钢丝,一头是要求她对中韩强硬的右翼,一头是希望她稳定邻国关系的主流社会与国际盟友。
她既不能完全得罪党内的鹰派,又不能让外交陷入孤立,这种高难度操作,在安倍、菅义伟那里都没玩明白,她若想两边都讨好,恐怕是"骑虎难下"。
说到底,这些挑战并不是高市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日本政坛长期结构性僵化的产物,自民党几十年执政早已形成一套"铁三角"体系:党内派阀、财团资本、官僚系统互相支撑,也互相牵制。
真正要改革的人,不是被边缘化,就是被架空,安倍试过,石破茂也试过,最后都没能跳出这个"泥潭",现在轮到高市,能不能破局,看起来希望不大。
高市早苗的政治起跑线,本来是通往首相之位的最后一跃,结果却成了她最难的一关,从盟友撕破脸,到外交不得不退,再到党内风向不稳,她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棘手问题的"雷点"上。
她想当首相,但现实告诉她,当首相不是靠个人意志,而是要在一堆老旧规则中"杀出一条血路",她的故事,透漏出整个日本政治体系的沉疴。
这场开局不顺,不是偶然,而是一连串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她能否走出来,决定的不是智慧,而是她是否敢碰最难碰的东西,但眼下来看,首相这一步,怕是越走越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