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防务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剧变。随着欧洲推动"重新武装计划"以摆脱对美依赖,印度也正巧抓住这一风口,以实际行动回应美国对其屡次施压。在一场由技术、外交和现实利益共同编织的大棋局中,莫迪政府凭借灵活的外交策略,成功让印度成为欧亚军事合作的重要一环。
法国达索航空公司近日公开了提升"阵风"战斗机产能的宏伟蓝图,力求未来数年内每年实现更高产量。但在现有产能面临瓶颈的现实下,法国创新性地决定,将于印度设立其首个海外"阵风"机身生产线,预计2028年起每月可组装并交付两架完整机身。此举不仅加速了达索战机的全球布局,也为印度航空制造业注入了新动力。
而此次印度与欧洲深化合作的背景,是欧盟吹响"重新武装欧洲"号角,力图通过本土化生产装备,实现欧洲自主防务,削弱以往对美 的高度依赖。印度顺势融入欧洲军备体系,不仅获得了尖端航空制造技术,更有望在未来成为欧洲重要的武器生产基地。一旦计划落地,美国武器在欧洲市场的传统地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令人玩味的是,这种印欧军事合作升温,很大程度上也是印度对美不满情绪的体现。近期,美印关系再生波澜,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拿印巴冲突旧事做文章,暗指印度空军损失惨重,无疑给莫迪政府添堵。这番言论使原本因冲突而敏感的印度社会再度聚焦莫迪的"伤疤",为 提供了新的攻击口实,仕途压力骤增。
对于频繁被挑衅的莫迪而言,联合欧洲进行军事合作,既可提升国家战略纵深,又能直接回应美国的打压。在欧盟对美军售依赖减少的浪潮下,印度迅速占位,不仅拓展了自身外交空间,也在全球军贸市场提高了话语权。
推动法印、俄印合作的另一关键,是俄罗斯适时介入。据印度媒体透露,印度已确定引进包括苏-57和苏-35在内的共计90余架先进俄制战机,且技术转让和本地生产协作被列入谈判范畴。俄罗斯此举意在巩固印度这一大客户地位,而法国则以不落人后的姿态,通过达索项目进一步绑定印度;双方竞逐,使印度受益匪浅。
莫迪政府巧妙利用美欧俄三方的竞争格局,成功掌握了主动权。在拒绝美方F-35等尖端军机的同时,印度以庞大市场容量撬动各方资源,为本国产业升级争取更多实惠。这不仅是对美国压制的有力回击,也是印度追求大国地位路上的又一次精彩博弈。
综上,印度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之际,不仅稳住了与俄罗斯、欧洲的关系,还借机打破对美技术依赖,为未来国防建设及经济自主发展赢得更多筹码。美国一旦失去印度这一重要市场,其军工业全球主导地位或将遭遇严重挑战。莫迪的坚硬姿态,正让地区格局发生微妙而深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