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了!花3元买瓶饮料,喝一口居然是油!"近日,江苏常州一小区便利店发生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一名男子在骑行口渴后购买了一瓶"功能饮料",入口后瞬间反胃呕吐,才发现瓶中装的是食用油。更令人震惊的是,店主对此竟表示困惑:"这批'饮料'都快卖完了,怎么没人来找我说?"
01 乌龙始末:冰柜里的"葵花籽功能饮料"
10月8日,常州一名男子在骑行后感到口干舌燥,便走进小区便利店,从冰柜中挑选了一瓶包装新颖的液体。瓶身设计类似常见饮料,标签上还印有"葵花籽提炼"字样,他以为是新上市的功能饮料,便支付3元购买。
然而,拧开瓶盖喝下一大口后,他立刻感到满口油腻,当场吐了出来。仔细查看瓶身,才发现这竟是一瓶纯正的食用油。男子随即返回便利店与老板对质,老板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批食用油是朋友赠送的礼品,因其包装酷似饮料瓶,被他误当成"新款功能饮料"上架销售。
02 老板的困惑:"已基本卖完,无人反馈"
事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店主查看库存时发现,这批食用油已几乎售罄。他疑惑地表示:"大家买回去怎么没讲呢?" 这一细节引发公众热议。其他顾客是未察觉异常,还是默认为"新品尝试"?抑或有人误以为它是调味品而另作他用?种种猜测,折射出消费者在面对非常规商品时的模糊态度。
03 安全隐忧:误食风险与商家责任
尽管此次事件未造成健康事故,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食用油直接饮用可能导致恶心、腹泻,若被儿童、老人或基础疾病患者误食,后果更不堪设想。
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指出,商家在上架商品前有义务严格核对产品信息,确保分类准确。而这起事件中,店主既未查验标签,也未区分食品与饮品的存放区域,暴露了基层经营中规范意识的缺失。
04 网友热议:"离奇事件"背后的消费警示
事件经报道后,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网友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调侃"老板是营销鬼才,竟把油卖出饮料价",也有人担忧"若无人站出来,类似问题可能被掩盖"。
消费者协会提醒,购买陌生商品时应做到"三查":查标签、查配料、查保质期。若发现商品异常,应立即反馈,避免更多权益受损。同时,商家需加强进货管理,杜绝"凭感觉"上架的行为。
这起事件看似荒唐,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消费生态中的盲点:当"无人发声"成为常态,潜在风险便可能悄然积累。无论是商家对责任的漠视,还是消费者的沉默,都在提醒我们--安全与诚信,需要双方共同守护。
正如网友所言:"今天是一瓶油,明天可能是什么?"唯有细化管理、强化监督,才能让"乌龙"止于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