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降价的冰山之下,是中产骑行热的退潮
公路车大降价及其原因,其实都只是海面的冰山,海面之下,消费者情绪的真实写照就是--当国产捷安特SCR和喜德盛AD350配置一样,但国产的更便宜。那我此刻选阶级优越感还是性价比?
依旧会有不少人选前者。毕竟靠公路车来彰显阶级优越感的中产们可以分不清禧玛诺和蓝图变速器的区别,但车架上不能没有英文logo。用五万买辆崔克,其中四万五花出去是为了让同事认出来这是台崔克。
对于他们来说,买的不是公路车,而是"人设"--骑崔克意味着"我在国贸三期有办公室";骑闪电意味着"我周末常去安福路喝手冲";
中产们穿着千元骑行服、踩着锁鞋,在咖啡馆门口摆拍一会儿,骑出个五百米后打上车,将车塞进后备箱,坐上副驾驶高高兴兴回家去。均速25的他们想必更不会在意刹车的种类与变速器的区别了。
万元级公路车毫无疑问曾是中产们的"身份勋章",大家在朋友圈晒车,配上文案:"骑行是自由的象征";"你想和我一样体验贴地飞行的快乐吗?"
几个月后,不少车都沦为了"最贵晾衣架";不少微信群名也从"周末攻占妙峰山"变为"拼多多一人砍一刀"。
闲鱼上问问二手崔克的卖家为何出手,一般得到的答案都是"搬家带不走、膝盖太疼、老婆嫌占地方"。你有点疑惑,便点开他的闲鱼主页看看--在售中的还有2024年办的健身卡;2023年买的Fender电吉他;和今年三月刚买的两双NIKE Journey Run跑鞋。
行业便是这样出现恶性循环的--当国产品牌用"价格腰斩、配置翻倍"的策略围攻市场时,公路自行车这一曾经的茅台式硬通货掉得比他们买的基金还狠,中产们心想:买捷安特有面子但肉疼,买喜德盛实惠但不高级。可它们现在都降价了,不管这车是不是洋货,降价了,就是掉价。
四、自行车又变回交通工具,中产又失去一个消费符号
当公路自行车的光环褪去,又变回简单的交通工具时,它便无法为消费者提供阶级认同了。兴许,这份焦虑与恐慌,可以逐渐转化为一份对性价比的极端追求。令买万元车所得到的"拍照、发朋友圈、被点赞"的十分钟虚荣,转化为一份买三千元车所能得到的"365天通勤不迟到"式快乐。
当消费主义泡沫破裂时,中产的"阶级表演"终将回归本质。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耳畔生风、心无挂碍、破风逆行的骑行快乐,才能真正被人们寻回(前提是他们的膝盖还能坚持)。
这也告诉了我们,究竟是谁在真正骑行:是骑着迪卡侬RC100日行百公里送餐的外卖小哥;是揣着600元,骑着共享单车进藏的00后小伙;是到现在已经不知道骑到这世界的哪个犄角旮旯里去的骑行博主"湖远行"--这些骑行者赋予我们的场景或许不够"ins风",但却构成了骑行文化的真实肌理。
春天来了,又是一队骑行团体正进行着北京胡同一日游,他们以0.5倍速挪动着,车架上挂着GoPro、码表、能量胶三件套,他们一边按着手机快门,一边议论着彼此的车架是碳纤维还是铝合金。
而胡同口坐着晒太阳的大爷看似悠闲,却一语道出了骑行与生活的真相:"什么碳纤维不碳纤维的,能驮白菜的就是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