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方消息,到11月10日为止,俄军已经控制了波克罗夫斯克,也就是红军城99%的区域。换句话说,这座位于顿巴斯的关键城市,几乎已经完全被俄军拿下。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称,他们在与红军城临近的米尔诺格勒市北部所有防线已经失守。那一带几乎所有高层建筑现在都在俄军手中。

乌克兰战地记者马绍韦茨透露,俄军正不断向波克罗夫斯克和米尔诺格勒方向增派兵力。乌军在压力之下,已经开始从米尔诺格勒北部以及罗夫内镇一带撤退。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红军城防线已经被俄军撕开。现在,乌军连带防御城市的外围阵地都被攻破,只能被迫后退。
乌军指挥体系的反应也很明显。马绍韦茨表示,从利沃夫赶来的瑟尔斯基将军带着一支预备队,但恐怕已经来不及挽回局势。他甚至直言,唯一能保命的办法,可能就是投降。
俄罗斯国防部代表宣布,在红军城地区,乌克兰军人和军官已经开始大规模投降。这是自俄乌冲突以来,乌军最具象征性的一次集体崩溃。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投降的队伍里,不光有乌克兰军人。据俄方说,还有不少外国人。他们是来自北约国家的雇佣兵,包括波兰、英国、加拿大和法国公民。这些人以"外籍志愿者"的身份参战,但在战场上,他们的命运和乌克兰军人并无不同。

俄军这次的进攻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术变化。过去俄军在巴赫穆特的战役中学到了一课,硬攻城市代价太大。这一次,他们选择包围、切断补给、分割防线,再逐步推进。
而红军城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它位于顿巴斯北部,是乌军补给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西部后勤线的枢纽。俄军拿下这里,等于在地面上打穿了乌东防线。乌方媒体也承认,这是继巴赫穆特失守之后,基辅遭遇的最大挫败。
而俄方的宣传动作已经开始。俄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大量现场画面,从城市外围的烟火,到乌军缴械的镜头。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战场天平正在向俄罗斯倾斜。
从军事角度来看,俄军拿下波克罗夫斯克,不仅是战术胜利,更是战略推进。这座城市是顿涅茨克防线的"门户",俄军一旦稳住这里,就能向西推进到米尔诺格勒、康斯坦丁诺夫卡,甚至进一步威胁斯拉维扬斯克。
反观乌军,目前已经陷入困境。前线兵力短缺、补给线被切断、防御体系几乎崩溃。瑟尔斯基将军再怎么强硬,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反攻。
从外部来看,西方援助的节奏明显放缓。美欧内部政治斗争频繁,援乌预算一再拖延。乌军前线失血严重,却迟迟得不到补充装备。这让士兵的士气迅速下滑。
如果我们从更大的格局看,这次波克罗夫斯克的失守,意味着乌克兰的东部防线正在全面坍塌。巴赫穆特失守后,乌军曾试图依靠波克罗夫斯克这条线稳住局势,如今这最后的屏障也被攻破。
而对莫斯科来说,这场胜利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军事上的推进,更是政治上的信号:顿巴斯的俄控区正在恢复原有的地名与行政体系,象征着俄罗斯正在"重塑新边界"。

总结来看,这次战况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俄军掌握主动。通过持续增兵和包围作战,俄军几乎拿下整座波克罗夫斯克。
第二,乌军处境艰难。防线失守、士兵投降、外援不稳,战局已经失去可逆性。
第三,战场意义重大。波克罗夫斯克的陷落,不只是城市失守,更可能是顿巴斯战局的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