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私募巨头警告:西方投资者低估中国,错失绝佳的投资机会

2025-11-10 18: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王一】当一些西方舆论仍沉溺于"唱空中国"的叙事时,真正的全球投资者已看到了机会。美国私募投资巨头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廉·福特强调,西方投资者低估中国,导致错失了绝佳的投资机会。

据香港《南华早报》11月10日报道,福特上周在香港参加2025家族企业峰会期间接受了采访。他表示,西方投资者低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及经济动能,害怕风险而回避中国市场,导致他们错失了"一些绝佳的投资机会"。

福特指出,新一代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家正在崛起,从工业自动化到医疗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多家企业,都在奉行"从中国走向全球"的发展战略。

"他们希望进入国际市场,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军者。"刚结束了为期两周的中国访问行程的福特说道。

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廉·福特 世界经济论坛

尽管地缘政治带来一定挑战,但福特认为,美中关系的缓和以及香港股市的回暖,为投资带来了新的契机。他表示,两国最近就贸易关税、大豆采购和稀土出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双边关系出现积极转折,"我认为,美中关系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

福特直言,"随着香港市场重新活跃,在这里投资将变得极具吸引力"。

《南华早报》介绍说,经历了几年的低迷后,香港资本市场自去年年底开始复苏,从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到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多家企业选择在港融资。今年上半年,香港重新登顶全球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榜首,共有42家企业上市,融资额达1071亿港元。

泛大西洋投资集团1980年在纽约成立,自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在中国投资约80亿美元,涉及联想集团、美团等40余家企业。中国业务约占该公司全球投资组合的10%至15%,高峰时期达到20%。

福特透露,公司过去几年曾放缓在华投资步伐,以等待中美关系的更大确定性。同时,福特指出,全球资本市场也正经历着"退出衰退",即投资退出渠道受限的局面,但他认为这种局面已出现逆转。

报道提到,自2023年以来,中国监管机构加快了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审批流程,企业并购活动亦呈增长态势。根据国际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的预测,今年相关交易规模将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同比增长16.2%;同期实际使用外资573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4%。值得注意的是,9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回升11.2%,显示资本流入势头有所改善。

这体现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结构性分化趋势,尽管实际使用外资总额有所下降,但新设外资企业数量显著增长,高技术产业成为突出亮点。

"我们现在可以确定,若在中国找到一家优秀的企业,就能有很好的机会在香港IPO。"福特分享说,泛大西洋投资集团看好中国在工业自动化、消费电子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潜力,他们早在2006年就投资了药物研发与服务企业药明生物,并自2021年起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真正成为治疗性创新的领先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向西方制药巨头授权创新药。根据美国投行Stifel的数据,2024年大型制药公司的授权交易中有1/3来自中国,两年前这个数字为12%。这一势头有望在今年持续。

英国《经济学人》网站今年年初注意到,不仅是人工智能,中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也让世界感到惊讶,中国的药企在更便宜、更快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药企生产的创新药比竞争对手的产品更便宜,中国也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新药研发国。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8月发文指出,在国家战略与政策体系的推动下,中国医药创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迈入全球医药创新的主流舞台。从政策体系的全面协同、资本投入的显著增加、医保支付端的深化改革,到研发成果获得国际广泛认可,中国创新药行业正从数量规模迈向质量提升,并逐步具备了与全球顶尖制药公司竞争的实力。

在医药领域之外的广泛领域中,福特也发现,如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成本上,更在于质量和创新,"中国正在努力成为'N+1',而不是'N-2'"。

他解释说,"N-2"意味着通过降本取胜、以低价产品出口全球,而"N+1"则是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他以中国车企举例说,"看看比亚迪,看看小米汽车,你就会明白什么叫'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