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一】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正式拉开帷幕。来自近20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商界领袖、民间团体齐聚一堂,共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案。
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不足,COP30大会候任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10日对记者表示,当富裕国家已失去了应对气候危机的热情时,中国在清洁能源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上正迅速崛起,其他国家应该学习中国的做法,而不是抱怨"被超越"。
中国提供了"惠及所有国家的解决方案"
据英国《卫报》10日报道,在为期两周的COP30大会上,各国代表将制定具体方案,将全球气温平均上升幅度控制在《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的目标之内,规划化石燃料退出路线图,并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应对气候冲击所需的资金支持。
报道指出,会议议程的重中之重是各国的减排目标。按现有的排放目标来算,全球气温预计将上升约2.5摄氏度。这使得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岛国希望推动各国制定更具雄心的行动计划,以扭转当前减排目标不充分的局面,努力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帕劳驻联合国大使、小岛屿国家联盟发言人伊拉娜·塞德(Ilana Seid)表示,制定全球减排路径至关重要,"目前的进展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作出回应,否则我们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
巴西作为东道主,将重点放在"落实"方面,即推动各国兑现既有承诺,到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三倍、能源效率提升一倍以及落实减排目标等。
但小岛屿国家联盟认为,仅靠落实现有承诺仍不足以实现控制升温在1.5摄氏度的目标。塞德强调,"1.5摄氏度目标必须是我们的'北极星'。我们需要一起承认,我们作为一个集体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我们需要作出回应"。
"某种程度上,全球北方热情的下降,正说明全球南方在前进。这并非始于今年,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只是现在才被更多人看到。"COP30大会候任主席多拉戈表示,而中国正在提供一个"惠及所有国家的解决方案"。
多拉戈指出,中国已让太阳能板变得更便宜、(与化石燃料相比)变得更具竞争力,如今几乎无处不在。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这是件好事"。

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一处光伏电站 IC Photo
美国《欧亚评论》网站也注意到当前各国在应对气候危机问题上政治意愿参差不齐的情况。该网站10日刊文指出,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最新的气候承诺和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正脱颖而出。
中国9月公布的最新气候目标勾勒出了具体的路线图: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文章认为,中国的做法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该国强调系统性变革,没有将气候政策视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而是融入了工业规划、基础设施发展和国际贸易,这反映出中国认识到气候行动必须是全球性的、包容性的和经济上可行的。
文章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在光伏制造和电池技术方面的主导地位创造了有利的规模经济。在内需和政策激励的支持下,其电动汽车行业现已成为全球领先者。这些行业不仅减少排放,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刺激投资,并为化石燃料依赖提供替代方案。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很重要。"文章称,获得负担得起的绿色技术可以加速自身转型、降低能源成本并提高韧性。中国愿意通过贸易、投资和合作分享这些技术,将其定位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守门人。
气候外交并非零和博弈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部分富裕国家不仅缺乏新承诺,还在削弱既有共识。美国特朗普政府一就任,就签署总统行政令退出《巴黎协定》,还停止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支持,并继续推动在阿拉斯加等敏感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优先发展"能源主权"的口号,取代了美国此前对全球气候合作的承诺。
至于欧盟,在COP30召开前夕,各国气候部长才在5日勉强达成了一项气候协议,即到2040年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排90%,但允许成员国通过购买海外碳信用额度来部分抵销国内减排义务。
英国路透社解读称,欧盟的气候协议允许成员国通过购买境外碳信用额度来弥补最多5%的减排任务,也就是说,欧盟工业体系实际仅需完成约85%的国内减排目标,其余部分可通过向他国支付资金来实现减排,这一要求力度显然不足。
《卫报》也发现,在2021年COP26上,美欧主导制定了全球甲烷减排承诺,要求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量减少30%,当时有159个国家签署报名。但卫星数据分析公司Kayrros的最新分析显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科威特在内的六个主要签署国的甲烷排放量较2020年总量反而上升8.5%。其中,美国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更激增18%。
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倍,最近全球气候变暖有1/3都是因为它。削减甲烷本可成为"紧急刹车",但各国行动乏力。美国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研究所所长戴伍德·泽连科(Durwood Zaelke)呼吁各国签署更具约束力的全球协议,"自愿承诺显然不够,我们需要一项更具约束力的甲烷协议"。
《欧亚评论》网站指出,气候外交并非零和博弈。欧盟仍在发挥作用,尽管美国联邦政府收缩气候承诺,但其各州和城市依然在积极推进减排目标。然而,美国在COP30上缺乏协调一致的领导力,创造了一个"真空",这一"真空"正被中国以行动而非口号的方式逐步填补。
文章称,随着COP30的召开,世界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中国是否做得足够多",而是其他国家能否跟得上中国的节奏。气候危机需要集体行动,但领导力同样重要。如果世界要在贝伦取得真正的进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宣言,而是可行的榜样,"当下,中国正提供这样一个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