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阅兵即将到来,这场大阅兵将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外举行,届时会吸引很多来在国内外人士,以及多国首脑参观。
我国对于这次阅兵做了充足的准备,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因为在9月3日当天,天气预报显示北京地区有90%的可能会下雨,如此重要的场合,一旦下雨势必会影响这个阅兵观感。
天气预报
那么如果9月3日当天北京真的下雨,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人工消雨有多强?
每一次大阅兵,都是一场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的活动,任何不可控因素都是需要被排除的。
阅兵
这次阅兵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层面,它关乎到日本对战争的反省态度,更关乎到世界如何正视中国在二战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因此,万无一失是唯一的标准。
尽管北京的9月已入秋,温带季风气候使得降雨概率相对较低,但天有不测风云,任何一丝降雨的可能,都是国家宏大叙事中不被允许的"瑕疵"。
回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们也曾面临相似的情景,当雷雨云团逼近"鸟巢"时,城外早已部署好的力量果断出手,众多火箭弹呼啸升空,硬生生地在云团抵达前将其拦截。
那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如此大规模的人工消雨作业,为的就是一个晴朗的夜晚。
人工消雨
人工消雨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人工降雨,尤其是在重大国家活动中,这种高科技的出现与过去形成了鲜明对比。
雨中阅兵
1956年的国庆阅兵,就是在没有技术干预的暴雨中进行的,那场"雨中大阅兵"展现的是一种前技术时代的"意志叙事",是靠人的精神力量去被动承受自然,如今,随着人工消雨技术越来越成熟,完全有能力阻挡大雨的到来。
改天换地的终极野心
人工消雨和人工降雨的概念相反,人工降雨是通过人为补充降水形成必要的条件,从而促进雨滴能够迅速形成降落。
而人工消雨则是在空气中水汽云团到达目的地之前,提前在目的地上方进行人工降雨,从而将雨提前下完,到原本预计下雨的日子时,水汽就会被消耗殆尽。
中国科学技术馆
除了降雨和消雨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科学家还研发出"人工防雹"技术,通过向大气层中释放大量的冰雹胚胎颗粒,从而与自然形成冰雹产生竞争关系,从而降低自然冰雹的体积。
还有一项更先进的技术"人工消雾",科学家们根据雾气湿度的特点,对于温度较低的雾气,从而释放成冰催化剂,从而对空气进行加热,最终做到加速浓雾消散的效果。
毫无疑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掌控天气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如今,中国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早已不满足于仅仅保障重大活动的顺利举行,而是投向了更宏大的未来,试图将其纳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去解决那些更根本性的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极端气候挑战,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还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频繁遭遇特大暴雨、持续高温等极端天气,给城市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通过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保障了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展现了人工天气技术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中的应急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探索已迈向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科研团队正不断研发更精准、更高效的技术设备,从提升云层监测的精度。
即使在9月3日阅兵当天出现大规模降雨,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会通过人工消雨的方式来缓解降雨量,从而迎接晴朗天气。
如果9月3日那天到来时,天安门上空真的阳光普照,我们应该明白,这片晴空背后,不仅是气象干预的成果,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一个生动缩影。
更是我国以强大的国家能力、系统性的工程思维去应对挑战、改造自然,未来随着我国科技的持续进步,我们掌控天气的能力还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