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并不容易
美国的焦虑不是在近期才开始的。拜登在其四年任期内,也曾通过投资国内关键矿,进行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了颇多尝试。
2022年,美国国防部与MP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35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建造重稀土处理设施。同年6月,五角大楼又与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签订了一份1.2亿美元的合同,在德克萨斯州建立重稀土分离设施。
如果说,拜登试图完善本土的稀土产业链,并与澳大利亚等同盟国谋求合作,倾向于"向内",那么特朗普则同时积极 "向外",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探索着新的供应商--不论过去双方关系如何。
2025年4月,美国关键矿产公司Green Met宣布与欧洲矿业集团Critical Metal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格陵兰岛南部的项目,开采重稀土元素。
5月,美国与乌克兰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约定双方平分乌克兰未来出售矿产、石油、天然气储备的利润,同时美国拥有承购权,有优先获得资源的权利。
7月,特朗普的目光又锁定了局势不稳的缅甸。
然而,想要在短期内跨越技术壁垒,建造一条完全"去中国化"的产业链,显然并不容易。
技术无疑是其中最"卡脖子"之处--虽然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都坐拥丰富的稀土储量,但中国凭借成熟的开采、萃取、精炼稀土元素等技术,掌控着行业主导权。
此外,供应链与成本,也是美国"弯道超车"的一大阻碍。据联合早报中文网的报道,几天前,一家被北美寄予厚望的加拿大稀土加工厂,正因"建厂所需设备遭遇物流延误"推迟了达产目标。